淳熙嚴州圖經 (宋)陳公亮修 劉文富纂
目錄
序
太宗皇帝初領防禦使詔
太上皇帝初授節度使制
敕書
節度使榜
重修圖經序
嚴州重修圖經舊序
子城圖
建德府內外城圖
府境總圖
建德縣境圖
淳安縣境圖
桐廬縣境圖
遂安縣境圖
壽昌縣境圖
分水縣境圖
卷一
歷代沿革一〔嚴州〕
分野
風俗
州境〔道路附〕
四至八到
去兩京地里
陸路
水路
城社
戶口
學校〔科舉附〕
科舉
廨舍
館驛〔樓閣亭榭〕
館
驛
倉場庫務〔鑄錢監附〕
軍營〔兵籍附〕
禁軍
廂軍
屯駐兩指揮
坊巿
橋梁
溝渠
物產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秋稅
和預買
課利
酒
稅
茶
鹽
香
礬
寺觀
天慶觀
兜率寺
資福院
廣智寺
能仁院
保豐院
法善寺
報恩院
十王院
祥符尼寺
志真尼寺
祠廟〔壇壝附〕
古跡
賢牧〔題名附〕
江秉之
羊欣
蕭幾
蕭穎冑
伏(日恒)
王實
任昉
劉幽求
宋璟
李揆
杜牧
田錫
范仲淹
趙抃
題名
正倅題名
添倅題名
學校
登科記〔宗姓及童子武舉附〕
人物
江公望
詹良臣
王昇
王縉
碑碣
大廳記三
龍興寺碑二
卷二
歷代沿革二〔建德縣〕
縣境〔道路附〕
四至八到
水路
社
鄉里
戶口
工廨舍
知縣題名
館驛〔亭附〕
土貢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秋稅
和預買
課利
茶
鹽
香
礬
酒稅
寺觀
報恩廣孝禪寺
景德禪院
法言寺
觀音院
下塔院
高峰院
九峰菴
玉泉菴
龍堂院
澄溪菴
雲居菴
靈瑞院
集福院
下竺院
大甯院
太平院
資壽院
悟真院
興福院
仁王院
靈石院
福安院
極證院
崇勝院
資福院
依圓院
竹林院
壽聖普光院
白佛院
法源院
鳳山院
龍門菴
粉泉菴
雲岫菴
祠廟
東嶽廟
仁安靈應王廟
鎮甯侯廟
廣信王廟
甯順廟
蔣山明帝府君廟
忠烈潁川陳公新廟
威濟廟
英烈王廟
朱太守祠
馬目山新廟
兩港龍王廟
山〔巖洞附〕
建安山
平壁山
松巖
項山洞
馬目山
吳氏山
銅官山
幽徑山
三雄山
都督山
界山
公山
水〔溪灘津渡湖池附〕
新安江
東陽江
七里灘
罾潭
胥口江
灘
津渡
湖
池
古跡
賢令
人物
碑碣
墳墓
卷三
歷代沿革三〔淳安縣〕
縣境
四至八到
水路
城社
鄉里
戶口
學校
廨舍
館驛
倉務
土貢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秋稅
和預買
課利
茶
鹽
香
礬
酒稅
寺觀
天樂觀
靈巖宮
洞靈宮
靈耀宮
神景寺
保安寺
轉教寺
彌陀院
無礙院
廣明院
靈瑞院
聖德寺
永初院
法照院
石佛院
普安院
冰絜院
富興院
靈源院
回向院
某褚院
富洪院
臨池院
富巖寺
靈耀院
柵源院
三會寺
鶴鳴院
靈巖院
龍泉院
靜樂院
豐源院
沙硎院
新定院
主教院
清泉院
龍華寺
惠明院
神景尼寺
龍巖尼寺
靜居尼寺
祠廟
城隍廟
真應廟
南部行事廟
都督廟
五龍廟
宋齊印相公祠
烏龍廟
何侍郎廟
項仙姑廟
山
雉山
都督山
靈巖山
邁山
南來山
東泉山
重阬山
蔗山
雲濛山
水〔溪灘津渡附〕
新安江
東溪
灘
津渡
古跡
錦砂村
軒清溪
時里石門
廢昌亭
跋
重刊校字記
淳熙嚴州圖經 (宋)陳公亮修 (宋)劉文富纂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序
宋嚴州郡守陳公亮修前有紹興己未知軍州事董弅序及淳熙丙午州學教授劉文富序王氏輿地紀勝陳氏書錄馬氏通考俱作新定志即此書也此從淳熙刻本鈔出卷首載建隆元年太宗皇帝初領防禦使詔宣和三年太上皇帝初授節度使制及敕書榜文二道蓋修志時高宗猶在德壽宮故稱太上也前有圖九葉卷一新定郡卷二建德縣卷三淳安縣其體例先以歷代沿革次分野次風俗次州境次城社次戶口次學校次科舉次廨舍次改充次館驛次軍營次坊巿次橋梁次溝渠次物產次土貢次課利次祠廟次古蹟次賢牧正倅題名添倅題名次學校次登科記次人物次碑碣終焉惜卷三古蹟後已脫佚矣 【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
嚴州重修圖經紹興己未知軍州事董弅序此舊序也淳熙丙午迪功郎州學教授劉文富序此重修序也冠以太宗初領防禦使詔太上皇帝 【 即高宗】 初授節度使制乃建隆元年太宗為睦州刺史封天水縣開國子宣和三年高宗授遂安慶源等軍節度使進封康王也次子城圖建德府內外城圖府境總圖建德淳安桐廬遂安壽昌分水各縣境圖以嚴州及六縣分卷各列子目其體例與寶慶四明志同今惟嚴州建德淳安三卷存淳安為新安郡治隋置睦州故淳安一卷獨詳唐刺史李道古撰大廳記具錄唐代顯慶以來刺史名宋雍熙二年知桐廬縣刁衎續至太平興國三年足資考證勞季言云唐書儒學傳張後允遷燕王府司馬出為睦州刺史此脫燕字宰相世系表柳範子齊物睦州刺史元和姓纂同此脫物字又張愿天寶三載韋南金天寶五載俱自台州刺史拜赤城志刺史失其名董弅有嚴陵集九卷取嚴州題詠序記別為一書輔圖經而行錢辛楣養新錄云陳直齋馬端臨俱稱新定志不云嚴州圖經然董弅創為嚴州圖經劉文富奉知州陳公亮之命重修仍其名實即一書余謂景定中郡守錢可則教授鄭瑤學錄方仁榮撰新定續志新定乃郡名非新舊之義陳直齋因續志名新定亦以劉文富書為新定志也嚴陵集與景定新定續志余俱有其書此書三卷係宋刻可與乾道臨安志其傳余更有宋談鑰嘉泰吳興志淩萬頃玉峰志俱罕覯之笈 【 開有益齋讀書志】
案是書原本八卷今存卷一至卷三每葉二十行每行二十字板心大黑口直齋書錄解題所云新定志八卷郡守東平董弅令升撰紹興己未也淳熙甲辰武義陳公亮重修者即此書也首載建隆元年太宗初領防禦使詔宣和二年太上皇帝初授遂安慶源軍節度使詔及敕書宣和四年遂安慶源軍節度使康王榜文一道建炎二年聖旨一道次為建德府城圖二葉嚴州全境圖七葉每卷有松雪道人朱文方印嚴蔚豹人白文方印嚴蔚白文長印二酉齋藏書朱文長印餘詳儀顧堂集 皕宋樓藏書志】
嚴州圖經三卷影鈔宋本每葉二十行行十九字前載建隆元年宋太宗初領防禦使詔宣和二年太上皇帝初授節度使詔及敕書榜文各一道次為紹興己未知軍州董弅序淳熙丙午迪功郎州學教授劉文富序太上皇者高宗也淳熙丙午高宗尚在德壽宮故不曰高宗而太上也卷首為建德府城圖建德府全圖卷一志嚴州府沿革分野風俗州境城社戶口學校科舉廨舍館驛倉庫軍營坊巿橋梁物產稅賦寺觀賢牧題名添倅題名登科記人物碣各門卷二志建德縣卷三志淳安縣其分水桐廬遂安壽昌則佚矣紹興中董棻知嚴州始刱是書名曰圖經淳熙丙午知州陳亮命劉文富重為訂正故陳氏書錄解題馬氏文獻通考有新定志之目其實即圖經也後景定中方瑤等撰續志即續此書而作續志今尚存此書則僅存殘本耳原本誤以圖後一葉及卷一稅賦門至學校門羼入卷三後今一一為之釐正是書殘宋本藏吳門汪士鐘處即鈔本所從出亂後不知所歸矣 【 儀顧堂集】
嚴州圖經為嚴姓物嚴於數年前得之於崑山書集街價止青蚨三兩二錢藏經紙面裝四冊止存三卷一百九十葉云是太倉金元功家物余檢葉文莊菉竹堂書目載有嚴州圖經無卷數冊數當是葉傳諸金而金又散出者也先書友攜是書來索直百千文余未及還價而即取去後嚴持示錢竹汀先生先生以為祕籍世無二本當寶愛之故近日欲請觀每託言為友人借去不能再見然屬書友及與嚴素識者往探消息總以議價定妥然後索歸則是書猶非不可復合者惜余買書金盡未能如數與之以致書不復合司書鬼與司錢神其能為我一爭勝耶可歎可恨 【 士禮居藏書題跋記】
嚴州圖經余所見者淳熙重刻本僅存首三卷前有紹興己未正月知軍州事董弅序及淳熙丙午正月州學教授劉文富序文富蓋承郡守陳公亮之命訂正是書者也卷首載建隆元年太宗皇帝初領防禦使詔宣和三年太上皇帝初授節度使制及敕書榜文二道蓋淳熙丙午之歲高宗尚在德壽宮故有太上之稱考董弅初刱此志本題嚴州圖經陳公亮重修亦仍其名而王氏輿地紀勝陳氏直齋書錄馬氏文獻通考皆作新定志蓋宋人州志多用郡名標題續志載書籍亦但有新定志初無圖經之目名目雖異實非有兩本也
太宗皇帝初領防禦使詔
建隆元年正月甲子詔曰朕應天順人宅萬邦而建號自家刑國睦九族以推恩皇第三弟新補殿前都虞候 【 太宗舊名】 擢秀本枝協謀興運自天鍾德秉文武之才在邦必聞有孝弟之行屬茲刱業宜被寵光俾領郡條兼提使印官階等爵式示等威徵鶺鴒之詩方思於外禦董貔貅之眾用肅於內朝雖曰匪親不居亦無生而貴者是膺歷試仍錫嘉名勉樹令猷永保多福可特授光祿大夫檢校太保持節睦州諸軍事行睦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兼御史大夫封天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
太上皇帝初授節度使制
宣和三年十二月壬子制曰周封同姓以親賢式厚深根之固漢尊二等而立爵載圖磐石之安朕隆紹慶基端膺駿命永錫胙嗣肇開第室之榮對揚王休申畀國章之寵丕昭顯冊亶告群工皇子檢校太保鎮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廣平郡王食邑九千四百戶食實封三千戶 【 御名】 日榦分暉珠潢疏潤斯干協吉茂嶷嶷之奇姿典命陳儀稱煌煌之華芾聰達蘊自然之質藝文成不習之能詩禮雅言允迪聖門之訓堯舜正道率循嚴傅之規既進冠以重嘉宜遵年而出閤班趨萬玉行瞻極以來朝堂敞旅楹既環宮而列邸載侈褎崇之數益彰振厚之風胙南土之山川佩真王之印綬面槐辨位聯保職於三公先乘啟行總戎麾於兩鎮併疇圭賦增渙渥恩於戲建國以親諸侯義重本支之盛述職以朝天子贄資蕃翰之良其祇服於朕辭以永綏於爾祉可特授太保遂安慶源等軍節度使進封康王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勳封如故
敕書
敕遂安軍官吏軍人道士僧尼百姓等朕以 【 御名】 粹質幼龢異材夙就蚤遵年而親傅既筮日以字成出閤造朝環宮開邸寵進上公之秩雄兼兩鎮之權制勝壤於浙江殿名邦於全趙式壯朔南之屏永綏中外之安遠諒輿情欣聆庭渙今特授 【 御名】 太保遂安慶源軍節度使進封康王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故茲示諭想宜知悉將士等各平安好參佐官吏軍人道士僧尼耆壽百姓等並存問之遣書指不多及二十二日
節度使榜
遂安軍節度使
應遂安軍管內官吏軍人道士僧尼百姓築室肇開庭綸誕布王封真拜胙四履以苴茅上袞腆儀兼十連而建纛方(打去丁改雝)纛圭而趨箸未握節以殿邦屬時上聖之君興乃丕平之治道孚九有邃追黃帝之風政本群情盡舉元豐之制沛施厚澤浹被遠民唯彼外僚當承至意協懋蕃宣之職恪敷詔令之仁芹藻儒髦虎貔武旅空門羽槸穉耋耆齡樂盛化以威甯欽有司而無犯諸有尊屬並存問之
右榜遂安軍仍散下管內各令知悉
宣和四年 月 日榜
太保遂安慶源軍節度使康王
建炎二年五月十三日
聖旨朕當時阽危勉承大統念
父母兄弟之難懷生靈塗炭之傷思所以迎復
鑾輿弭甯禍亂未知攸濟夙夜震懼無以解憂而潛藩舊鎮乃遵常式貢章陳慶有請未已殊拂朕心應舊領州鎮並不許依故事稱賀其合推恩例仰有司條具以聞六月十五日有
旨嚴州命官進士僧道耆老等推恩賜帛有差
重修圖經序
先王盛時封建未壞井地既正疆理修明千八百國之廣各有土地之圖以周知其地域大司徒所掌是已且司徒掌邦教之任而乃下兼職方之事其亦有說歟蓋民之情性有剛柔輕重遲速不同不辨其宜而施教焉則有扞格而不相入者是以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逮秦人罷侯置守亦各有圖漢人入關所收財知阨塞而已司徒辨五地十二壤而施十有二教之制無有也漢氏去古未遠不能復先王之制而郡國雜治況後世去先王益遠而曰復古不其疏乎
國朝沿唐郡縣之舊而其經理視唐尤為盡善大中祥符三年十二月丁巳 詔獎翰林學士李宗諤等上新修諸道圖經由是圖籍大備而嚴之為州自東漢建安中至是適八百年矣其遷徙廢置詳載於經郡有板本中更遺漏不存淳熙甲辰太守陳公公亮下車之初憫其廢墜而未暇也逾年時和年豐訟簡刑清百廢具舉課最之餘因取舊經命文富訂正之將再鋟諸木竊惟此邦之俗舊號輯睦因以名州可以無事治不可以多事理所謂安於簡易之政擾之則生事是已自公之開府將再期矣一以寬政理惟頑民黠吏始繩之以法故邦人甚安之因其俗而施其教公已得之此其大可書者若夫民數之登降財賦之贏縮軍籍之去留公館之興廢是則因之否則革之特其粗爾故書其大者以告後之為政云歲在丙午正月丁未迪功郎州學教授劉文富謹序
嚴州重修圖經舊序
周官職方氏掌天下之圖周知其數要漢得秦圖書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彊弱處光武中興按司空輿地圖以封諸子歷代放周遂以職方名官至唐立制凡地圖命郡府三年一造與板籍偕上省
國朝定令閏年諸州上地圖大中祥符四年
詔儒臣修纂圖經頒下州縣俾遵承之距今百二十有八年矣其閒州名有更易軍制有升降戶口有登耗賦稅有增損既皆不同而又艱難以來州縣唯科斂是急趣具目前閏年之制寖以不舉蓋職方之職廢也紹興七年弅來承乏嘗訪求歷代沿革
國朝典章前賢遺範率汗漫莫可取正詢之故老則曰是邦當宣和庚子盜據之後圖籍散亡視它州尤難稽考乃喟然曰惟嚴為州山水清絕有高賢之遐躅久以輯睦得名今因嚴陵紀號自唐為軍事州
藝祖開基首命
太宗為睦州防禦使
先帝政和中悉褎錄
祖宗潛藩之地
詔升其軍為節度既而出節少府以授
今上嘗以親王遙臨鎮焉其後
繼世以有天下實似
太宗蓋是鄉兩為
真主興王之地其視少康之綸漢文之代有不足道則地望顧不重哉而汛歷代以來文人才士閒出於其地偉賢鉅公來為牧守者相望也庸可以勿紀乎於是因通判軍州事孫傅有請乃屬僚屬知建德縣事熊遹州學教授朱良弼主建德縣簿汪勃主桐廬縣簿賈廷佐及郡人前漢陽軍教授喻彥先相與檢訂事實呼以類從因舊經而補緝廣新聞而附見凡是邦之遺事略具矣豈特備異日職方舉閏年之制抑使為政者究知風俗利病師範先賢懿績而承學晚生覽之可以輯睦而還舊俗宦達名流玩之可以全高風而勵名節渠小補也哉至於紀錄尚或未盡則以俟後之君子紹興己未春正月壬午知軍州事董弅序
【 原七葉第三葉作三之四無第四葉本葉作八之十二】
子城圖(見圖)
建德府內外城圖(見圖)
府境總圖(見圖)
建德縣境圖(見圖)
淳安縣境圖(見圖)
桐廬縣境圖(見圖)
遂安縣境圖(見圖)
壽昌縣境圖(見圖)
分水縣境圖(見圖)
圖經卷第一
歷代沿革一〔嚴州〕
上嚴州新定郡遂安軍節度 【 治建德縣】 禹貢揚州之南境春秋時屬吳魯哀公二十二年勾踐滅吳因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越無疆立楚威王滅之并有其地秦破負芻則以為鄣會稽兩郡之境漢興以隸吳郡及丹楊郡東漢仍隸兩郡至建安十三年孫武遣威武中郎將賀齊擊定山越始分丹楊郡之歙縣立始新 【 今淳安縣】 新定 【 今遂安縣】 犁陽休陽 【 吳孫休更名休陽曰海甯宋大明八年省犁陽併入海甯隋開皇十八年改為休甯】 四縣合黟與歙為縣六置新都郡治始新晉太康元年平吳改郡曰新安而縣改新定曰遂安宋省犁陽止領縣五梁武帝割吳郡之壽昌來屬復為縣六自孫權始置郡汔于東晉皆隸揚州宋孝建元年分揚州之五郡為東揚州新安與其一永光元年省復併入揚州梁以會稽為東揚州郡復隸焉承聖中復舊隋開皇九年平陳廢郡為新安縣併入婺州而置歙州以黟歙海甯三縣隸焉 【 今為徽州】 仁壽三年割杭州之桐廬并復立遂安縣即新安故城置睦州統縣三 【 新安遂安桐廬】 大業初改新安縣曰雉山而改睦州為遂安郡以歙州為新安郡唐武德四年平汪華復為睦州隸歙州總管而析桐廬為嚴州睦州止領縣二 【 雉山遂安】 七年廢嚴州復以桐廬來屬名東睦州八年去東字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睦州隸江南道 【 開元二十一年分江南為東西道睦州隸東道採訪使治于蘇州】 永淳二年復置建德縣合為縣四文明元年復改雉山縣曰新安永昌元年復置壽昌縣載初元年省壽昌如意元年增置武盛縣 【 今分水縣】 神功元年徙州治建德神龍元年復置壽昌改武盛為分水合為縣六開元二十年改新安縣為還淳天寶元年改睦州為新定郡乾元元年復為睦州寶應二年又析分水增置昭德合為縣七大歷六年併昭德於分水永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元年改還淳曰青溪中和四年州為陳晟所據光化三年錢鏐割桐廬隸杭州天祐元年刺史陳詢以州附楊行密三年錢鏐將復取其地更五代暨
國初皆為錢氏所有太平興國三年納土始入版圖
詔復以桐廬下屬于 分天下為十九路睦州隸兩浙西路自唐以來為睦州軍
國朝建隆元年
太宗以親王領防禦使大中祥符及治平閒又嘗設團練官而仍為軍事州政和八年
詔升為建德軍節度宣和三年平方臘改曰遂安軍改州曰嚴州而縣改青溪曰淳安
中興因之
分野
禹貢淮海惟揚州舜置十有二牧此地為揚州牧所治周官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春秋元命包云牽牛流為揚州分為越國漢書志以為斗分野唐志據鄭康成說以為星紀之分
國史地理志兩浙路當天文南斗須女之分
風俗
大中祥符圖經載舊經云山高水深人性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介通典云人性輕揚尚鬼好祀太平寰宇記云隋置睦州取其俗阜人和內外輯睦為義以今觀之州境山谷居多地狹且瘠民貧而嗇穀食不足仰給它州惟蠶桑是務更烝茶割漆以要商賈懋遷之利大抵安於簡易之政擾之則生事 【 國史地理志總敘兩浙路以為人性敏柔而慧尚浮屠氏之教厚於滋味急於進取善於圖利】
州境〔道路附〕
東西三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三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臨安府三百一十里
西至徽州三百七十里
南至婺州一百五十里
北至臨安府二百七十里
東南到婺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到衢州二百一十里
東北到臨安府三百一十里
西北到徽州三百一十里
去兩京地里
東京二千五百三十六里
西京三千二十九里
陸路
東南至新屯嶺入婺州界五十五里
西南至鵝籠山入衢州界一百九十里
西至深渡津入徽州界二百五十七里
北至印渚溪入臨安府界二百七十里
東北至桐峴山入臨安府一百五十里
水路
東至東梓浦入臨安府界一百三十三里
南至三河湍入婺州界五十里
北至深渡津入徽州界二百五十里
城社
羅城周回十二里二步 【 刁衎大廳記云陳晟築羅城按舊經周回十九里高二十五尺闊二丈五尺今城宣和三年平方臘後知州周格重築】 城有八門東曰望雲南曰定川曰安流西曰安泰曰和平北曰嘉貺東北曰百順西南曰善利 【 善利門舊有複城出溪湖雨閒相傳為鳳凰觜既重築悉平之塞為城隅紹興八年知州董弅因父老有請即城隅闢為門還榜舊名】
子城周回三里南即遂安軍門東西門在授官廳之兩廂北門在州宅西偏
社壇在城西北五里 【 舊在城西南三里宣和二年平方臘後移置】
戶口
自孫權分歙置郡史書不載戶口之數晉武帝時戶五千五百六十宋孝武時戶一萬二百五十三隋文帝時戶七千三百四十三唐高祖時戶一萬二千六十四口五萬九千六十八明皇時戶五萬四千九百六十一口三十八萬二千五百一十三穆宗時戶五萬四千七百一十口三十六萬三千三百八十九
國朝九域志主戶六萬六千九百一十五客戶九千八百三十六
國史天禧中戶四萬五千五百八治平中戶七萬五千四百七十三口二十四萬一千七百七十二
紹興己未戶七萬二千二百五十六丁一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四
今戶口
戶八萬八千八百六十七
丁一十七萬五千九百卅三
學校〔科舉附〕
至聖文宣王廟 在城東南隅
國朝雝熙二年知州田錫遷于城西北隅即廟建學以教諸生景祐中知州范仲淹始建堂宇齋廡慶歷中知州向俟奉
詔增廣嘉祐中知州趙抃營置田租及以婺州歲入羨米養士大觀中知州李陞奉
詔重新廟學宣和中頒降
御書殿榜曰大成紹興七年知州胡寅盡撤舊屋自殿堂廊廡齋舍煥然一新 【 堂後有三公祠堂設田公范公及趙清獻公像蓋士子以其名德之重及嘗有功于學校之故紹興八年知州董弅令隨春秋釋奠祀之後增作五賢祠以嚴先生為主復以唐宋廣平為配】
學田舊歲收四百斛不足以養士淳熙乙巳歲知州陳公公亮以三百千添置復撥沒官產以贍之由是無匱乏之患
科舉
舊制三歲應 詔解九人 【 後增明經額一人為十人】 崇甯頒三舍法于學歲貢六人三歲并零分通二十人宣和復科舉三歲解十六人渡江後附解流寓二名紹興中通為十八名今為定制
貢院舊在兜率寺之西屋宇甚隘歲久滋弊舊經亦不載淳熙乙巳冬知州陳公公亮乃就州學之西鼎新創建其規(木無)一遵 禮部貢院之制
廨舍
州衙在子城內正北 【 舊制屋宇甚備經方臘之亂蕩然無遺宣和三年知州周格重建】
通判廨舍在遂安軍門內街西
路分廨舍舊無定居今在兜率寺東以續置新定驛改充
觀察支使
節度推官
觀察推官
司戶參軍
司法參軍
並在軍門內東偏 【 政和中改幕職為司六曹事曹官為掾至建炎初復舊其閒有省員空廨近歲添置通判居之】
司理院在嚴州門內街東 【 司理參軍廨舍在內】
州院在嚴州門內街西 【 知錄參軍廨舍在內】
州學教授廨舍在本學外門內今移在學之東側
舊制有路鈐路分本州駐劄及州鈐都監監押近歲省併只留路分一員都監監押共三員除路分都監廨舍外或居寺院或僦民居
稅務監官二員一員廨舍在稅務內一員僦居
館驛〔樓閣亭榭〕
館
公館在子城東東山下屋頗宏壯舊為兵馬司紹興八年知州董弅重加葺治榜以今名以待監司按臨及往來貴客愒寓今添差通判居淳熙丙午春知州陳公公亮以新定(下闕)
驛
如歸館在子城東門內南偏以待寓客
定川館在定川門外臨歙江以待往來艤舟者
東館在東津舊有東館樓錢文肅公更其名曰分歙遭方臘之亂樓廢後作亭為檢稅之所紹興八年知州董弅命增窗戶榜以今名以待往來艤舟不至城下者
西館在安泰門外紹興八年因得民居之籍于官者增葺為之以待屬縣官赴州稟事者愒寓焉館後有閣跨湖面西山榜曰夕暉今廢
新定驛舊在州南門外今廢近歲即兜率寺東廡建屋謂之行衙紹興八年既作公館因榜以驛名今改路分廨舍
遂安軍門樓舊睦州門宣和三年因升為節度知州周格建紹興甲子歲因水頹圮乙丑知州羅汝楫重建
鼓角樓宣和三年重建榜曰嚴州
千峰榭州宅北偏東跨子城上自唐有之 【 見方干詩】 久廢景祐中范文正公即舊基重建經方臘之亂不存後人重建易名曰泠風臺紹興二年知州潘良貴復舊名 【 紹興八年知州董弅即千峰榭之南建高風堂】
瀟灑樓在州宅正寢之北宣和三年知州周格建
紫翠樓在州宅北子城下今廢遺基尚存 【 知州呂希純嘗有詩具嚴州集】
甘棠樓舊在善利門北城角俯臨西湖因方臘之亂不存紹興八年知州董弅既闢善利門即門上跨城隅建樓榜以舊名 【 按錢文肅公皇祐中作詩已云杜牧之睦州詩多獨無此樓詩則甘棠之名自唐有之而郡人相傳乃謂懷范文正公豈非范公之遺愛民到于今不能忘乎】
竹閻在能仁寺南偏范文正公守郡日喜登嘗賦詩後人更名思范紹興九年重葺復舊名今廢
宣詔亭在嚴州門前街東
班春亭在嚴州門前街西
秀亭在子城東東山上前臨闤闠一覽盡得溪山之勝前賢賦詠多矣亭廢後人作小屋其上名曰高勝紹興八年知州董弅命撤去即故基建亭榜以舊名今廢
湖光亭在和平門外南跨西湖紹興七年知州胡寅建
賞春亭在州衙後圃趙清獻公所建今廢
四照亭在善利門外今廢
分歙亭在定川館傍舊為商稅務紹興八年知州董弅移務於城中葺為亭以待往來艤舟者以其下臨歙江取孫權分歙之義為之名今廢
倉場庫務〔鑄錢監附〕
都倉在子城東門內街北
軍資庫在儀門外街東
甲仗庫在州衙大廳西廡樓屋上
回易庫在儀門外街西
公使庫在州衙大廳東廡內
架閣庫在州衙大廳東廡樓屋上
抵當庫在州東 【 比較務】
醋庫在軍門內街東
合同場在州西善利門內
都酒務在嚴州門外街西
比較務在州東下巿今省併
贍軍務在和平門外西陪郭塢口 【 紹興六年置】 今省併
都商稅務在比較務東 【 舊在城南巿內經方臘之亂廢後以定川門外一亭為之紹興八年即城巿復建】
東津稅務在東津 【 舊以東館亭為之紹興八年即東館之西分監稅官廨舍建為務】
神泉監在望雲門外 【 熙甯七年置舊取婺州永康縣銅山場銅以鑄錢今取信州鉛山縣銅錫為之監官廨舍在監東】
軍營〔兵籍附〕
禁軍
威果營在望雲門內街南 【 元額五百人紹興己未中二百三十九人今見管四百七十七人】
雄節營在望雲門內街北 【 元額五百人紹興己未中三百八十八人今見管四百九十一人】
廂軍
崇節營在軍門內街東 【 元額四百人紹興己未中三百三十人今見管三百一十一人】
壯城營在安流門內 【 元額二百人一百八人今】
牢城營在州南 【 元額二百人今見管四十九人】
甯節營附在牢城營 【 乾道九年 朝廷優恤揀汰人刱置無定額今見管三十三人】
屯駐兩指揮 【 並寓廂軍營】
壽春府 【 元管六十四人紹興己未中七人】 今廢
鎮江府 【 元管一百二十人紹興己未中八人】 今廢
坊巿
惠政坊 【 舊名崇仁在左領軍門前東街今改】
善教坊 【 舊名崇化在右領軍門前西街今改】
親仁坊 【 在左廂東巷】
安泰坊 【 舊名郊河在右廂直安泰門今改】
阜俗坊 【 舊名易俗在左廂下巿今改】
輯睦坊 【 舊名黃浦在右廂巿今改】
遺愛坊 【 舊名棠蔭在左廂定川安流門兩閒今改】
甘棠坊 【 在右廂直甘棠樓】
望雲坊 【 舊名景雲在左廂直望雲門今改】
建建坊 【 在左廂建安山下】
字民坊 【 舊名申政在左廂建德縣前今移】
雙桂坊 【 舊名任義在左廂建德縣西元豐八年州人倪直侯直孺兄弟同榜登科里人為名之】
福善坊 【 在左廂子城東直嘉貺門今刱名】
陵仙坊 【 在右廂子城北相傳為康希仙飛昇處今刱名】
仁里坊 【 在右廂後歷故諫議大夫江公望所居江自立名】
和平坊 【 在右廂和平門內】
誠孝坊 【 舊名集賢在右廂子城西紹興九年民徐明刲脅取肝療其母病愈改今名】
育英坊 【 舊名秀士在右廂州學前今改】
興賢坊 【 在新貢院之街南淳熙丙午歲創建】
橋梁
永通橋在定川門外浮歙江上舊曰政平故諫議大夫江公望名之紹興七年知州胡寅重新易以今名 【 又於江心當橋上作小亭名曰臥虹後因水泛溢湮沒】
伏龍橋在州南巿中
石橋四 【 一在軍門前 一在子城東門外 一在建德縣南 一在和平門外】
章家橋在建德縣東
上路橋在建德縣東
佘浦橋在望雲門外
風硎橋在建德縣北
師子橋在西溪
溝渠
一在州東自百順門外池流入南溝又東南入佘浦口達于歙江
一在州東自嘉貺門外烏龍山東西源流入南溝又東南入佘浦口達于歙江
一在州西北自嘉貺門外張考嵨流轉州北入西南溝又東南入佘浦口達于歙江
一在州西南自北郭流入安泰斗門溝又東南入佘浦口達于歙江
物產
禹貢揚州篠簜既敷 【 孔安國傳云篠竹箭簜大竹通典云敷謂布地而生】 厥草惟夭 【 通典云夭盛也】 厥木惟喬 【 孔安國傳云喬高也】 島夷卉服 【 通典云卉服絺葛之屬】 厥篚織貝 【 孔安國傳云織細紵貝水物】 周官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其民二男五女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 【 鄭康成注云錫鑞也箭篠也鳥獸孔雀鸞鵁鸛之屬】
今產
穀
(禾亢) (左禾右耎) 粟 麥
稌 麻 豆
衣
絹 紬 綿 紗
布 苧
貨 【 唐志建德遂安縣皆有銅今無】
絲 漆 茶 蜜
蠟 紙
藥 【 唐志遂安縣石英山有白石英】
款冬 半夏 菊花 地榆
白朮 菖蒲 麥門冬 萆薢
芍藥 瓜蔞 天門冬 枸杞
何首烏 苦參 地黃
果
梅 李 桃 栗
椑 柿 梨 杏
棗 橘 柚 榧
楊梅 枇杷 石榴
木
櫧 楓 椆 櫟
楑 桑 楊 柳
松 檀 柏 槻
梓 桐 櫸
竹
苦 淡 筋 筀
畜
牛 馬 羊 豬
犬 雞 鵝 鴨
禽
鸕鶿 雉 杜鵑 百舌
鳩 鵰 烏 鵲
鴝鵒 鷁 谿(式鳥) 鷴
鸛 百勞 鶯 鷂
獸
熊 猴 麂 貍
虎 豹 豺 狼
兔 鹿 鼯 (爰)
(冘) 獺 豪豬
白面貍 野豬
魚
鯽 魴 (魚扁) 鯉
鱸 (魚占) 鰣
鱖 (魚賓) (魚白) 鱔
龜 (上敝下黽)
土貢
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元十道錄云貢交梭元和國計圖云貢白石英交梭竹簟唐志載貢文綾簟白石英銀花細茶舊經載貢交梭絹白苧布紅花竹簟鳩阬茶麥門冬煎白蜜九域志載貢白苧十匹簟十領
國史志載貢母鹿章皮交梭絹白苧布白蜜紅花竹簟麥門冬煎
今貢
白苧布十匹
絹二十匹 【 折簟】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絹舊額五萬七千九百一十七匹三丈六尺七寸
今收四萬五千七百五十三匹 【 係除折帛外計上件後並同】
紬舊額一萬三千五百八十匹二丈七尺八寸
今收一萬四千二百九十三匹
綿舊額四千九百八十六屯三兩三錢三字
今收二萬六千一百七十六兩
秋稅
苗米舊額二萬一千四百六十七石三斗一升三合五勺
今收二萬二千八百五十八石一斗五合
茶租錢舊額一萬二千三百八十貫文
今收三萬一千三百八十貫文
免役錢舊額三萬六千五百四十七貫四百九十九文
今收五萬七千六百六十九貫三百八文
和預買
絹舊額六萬二百八十四匹二丈
今收五萬七千六百七十二匹
紬舊額二萬二千 百六十二匹
今收二萬二千五百匹
絲舊額二萬三千五百兩
今收二萬五千兩
生紬線舊額五千兩無增減
課利
酒
都務租額三萬一千七百三貫文紹興己未額三萬二千五百一貫文
今收三萬一千七百三貫六百六十文
比較務租額三萬六百六十三貫文紹興己未額三萬一千三百六十七貫文
今收三萬六百六十三貫七百五文
贍軍務 【 紹興七年置元降指揮以課利三分充本州用七分上供每年趁淨利錢二萬貫文】 紹興己未額二萬八十貫一百一十文
今收一萬六千五百八十八貫八百文
稅
商稅務租額三萬四千六十六貫文紹興己未額三萬五千三百一十六貫文
今收三萬八千二百七十五貫四百三十四文
茶
遞年批發二百三十五萬五千九百二十斤計引錢三十九萬八千三百七十貫文紹興己未額二百五十一萬八千四百四十斤計引錢四十二萬六千九百五貫文
今批發二百五十八萬三百八十斤計引錢五十六萬七千一百二十六貫文
遞年住賣五千八百四十斤計引錢一千三貫文紹興己未額六千一百斤計引錢一千三十七貫文
今住賣五千八百斤計引錢一千二百七十六貫文
鹽
遞年四百八十八萬九千七百斤計引錢二十二萬一千二百二十三貫文紹興己未額五百五萬一千七百斤計引錢二十四萬二千一百七十五貫文
今賣五百八十五萬六百斤計引錢四十萬九千五百四十二貫文
香
遞年一百一十一兩計引錢三百一貫五百文紹興己未額一百一十兩四錢計錢四百
今賣二百二十七兩三錢計引錢二百四十六貫六十八文
礬
遞年一千九百斤計引錢二百六十七貫文紹興己未額二千一百四十斤計引錢二百八十八貫文
今賣二千七百一十五斤計引錢二百七十一貫五百文
寺觀
天慶觀
在子城西唐景龍中建名龍興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因
天書降
詔天下建天慶觀改今名四年
聖祖降又
詔即天慶觀建殿以奉
聖祖歲時長吏率官屬朝謁著于令汔今行之
兜率寺
在天慶觀西唐神龍元年建名中興景龍元年改龍興開元中又改開元
國朝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 唐末有僧道明居此寺因號陳尊宿道場寺有靈香閣元祐宰相蘇公頌為之記又有陳尊宿庵紹興五年寺為火爇蕩然無遺八年稍即舊基建屋有僧守越築室山上復名尊宿庵】
資福院
在子城西北山下
國朝慶歷中建治平二年賜額藏
太宗御書
廣智寺
在州東忠懿王錢俶建名報恩寺
國朝太平興國三年避
太宗潛邸名改賜今名
能仁院
在資福院北
國朝寶元中建名承天寺政和六年因上地祗徽號有承天字改賜今史藏
太宗御書
保豐院
在親仁坊紹興元年僧居敏請分水縣廢寺額建舊亦謂之接待院
法善寺
在州東相傳云是清涼大法眼禪師道場其宗派流入高麗最盛
報恩院
在州東
國朝慶歷中建
十王院
在子城西
國朝皇祐中建
祥符尼寺
在州北建安山下自建德縣龍山鄉移初名建安寺
國朝大中祥符年賜今名
志真尼寺
在州西
國朝大中祥符中建今廢
祠廟〔壇壝附〕
城隍廟在子城西北
五通廟在子城西
五靈廟在望雲門內
國朝皇祐中知州 因神見夢祈禱有應
請于
朝封五靈王
山神壇在仁安山之湯
乾道六年知州張栻築為水旱祈禱之所
兩港龍王祠在望雲門外東山上
舊祠在溪陰地勢卑隘或溪水泛溢有所禱祈不可渡則望拜而已淳熙甲辰春權州事通判劉似遷于今所
古跡
陵仙角在子城西耆舊傳云唐永徽三年睦州刺史康希仙登昇之處因以名其地 【 角宜作閣】 事既不經又無所考據姑存之
賢牧〔題名附〕
江秉之
字元叔濟陽考城人為山陰令人戶三萬政事繁擾階庭常數百人秉之御繁以簡常得無事以在縣有能出補新安太守以簡約見稱所得秩悉散之親故妻子常飢寒人有勸其營田秉之正色答曰食祿之家豈可與農人競利在郡作書架一枚去官留以付庫
羊欣
字敬元泰山南城人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簡惠著稱除臨川王義慶輔國長史不就文帝重以為新安太守在郡十三年樂其山水嘗謂子弟曰人生仕宦至二千石斯可矣及是便懷止足
蕭幾
字德兀 【 本字犯聖祖名】 齊宗室蚤孤有弟九人並幼幾恩愛篤睦聞於朝廷清貧自立位中書侍郎尚書左丞為新安太守郡多山水特其所好適性遊履遂為之記卒于官
蕭穎冑
字雲長齊宗室自中書郎除左軍將軍知殿內文武事得入便殿出為新安太守吏人懷之
伏(日恒)
字元曜平昌安丘人為永陽內史在郡清潔政務安靜郡人何正秀等一百五十四人詣州言狀湘州刺史以聞詔勘有十五事為吏人所懷梁武帝善之徙新安太守在郡清恪如永陽時人賦稅不登者輒以太守田米助之郡多麻苧家人乃至無以為繩其厲志如此屬縣始新遂安海甯並同時生為立祠
王實
琅邪人尚梁武帝女安吉公主襲爵建城縣公為新安太守實從兄來郡就求告實與銅錢五十萬不聽於郡及道散用從兄密於郡巿貨還都求利及去郡數十里實乃知命追之呼從兄上岸盤頭令卒與杖搏頰乞原劣得免
任昉
字彥升樂安博昌人梁天監中自祕書監出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邊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辭訟者就路決焉為政清省吏人便之
劉幽求
冀州武彊人開元二年自尚書左丞相罷貶睦州刺史
宋璟
邢州南和人開元三年三月十一日自御史大夫坐小累為睦州刺史
李揆
字端卿系山隴西自宰相罷為祕書監流落十六年始拜睦州刺史
杜牧
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會昌中自池州刺史改睦州刺史
田錫
字表聖嘉州人太平興國八年以右補闕知睦州即宣聖祠建學表請入紙國子學印經籍給諸生講授詔特賜之還其紙
范仲淹
字希文蘇州人景祐中以右司諫祕閣校理知睦州大興學校建嚴子陵祠于釣臺復其為後者四家
趙抃
字閱道衢州人嘉祐中為殿中侍御史求郡得睦睦歲為杭巿羊為移文卻之民籍有茶稅而無茶地奏蠲之民至今稱焉
題名
唐刺史李道古撰大廳記具錄唐代刺史名銜除授年月始自永徽汔元和七年凡一百六十三年自張後嗣 【 本字犯 太祖廟諱】 而下至道古五十一人
國朝雝熙二年知桐廬縣事刁衎撰大廳記以道古所撰綿歷既久殘缺為多復自唐顯慶二年至太平興國三年蓋元和八年之後又一百六十三年而自道古已下至韋諸陳晟纔三十一人唐史載中和三年董昌據杭州柳超自常孰入睦州刺史韋諸殺之四年餘杭鎮使陳晟攻諸諸以州授晟據睦州十八年死弟詢代立自稱刺史天祐元年叛附于楊行密其閒七十二年蓋衎記所謂錢氏割據非王命略而不書者而李繼敏則錢氏納土後
國朝首命知州也其後蕭璀繼之璀之後田錫繼之衎記所謂田公是已今據衎記列其姓氏于左方
張後嗣 【 顯慶二年正月 日自府司馬加國子祭酒拜】
高擇言 【 乾封元年七月二十九日自台州刺史拜】
尤知欽 【 年二月十九日自隨州刺史拜】
高真行 【 永隆元年九月十四日自右衛將軍拜】
張大安 【 永淳二年五月十九日自普州刺史拜】
長孫誼 【 年 月 日自江州】
李上善 【 天授元年九月九日自唐州刺史拜】
婁薀 【 天授二年八月十日自澧州刺史拜】
謝禧 【 如意元年自吉州】
元延壽 【 通天二年正月十五日自徐州刺史拜】
楊元亨 【 久視元年八月十一日自太府少卿拜】
孫詮 【 神龍二年 月 日自右騎】
馮昭泰 【 景龍元年十月十九日自邢州刺史拜】
張昭命 【 景龍二年十月十三日自揚州司馬拜】
魏駒
劉幽求 【 開元二年三月二日自太子少保拜】
宋璟 【 開元三年五月十一日自御史大夫拜】
薛瑩 【 開元七年四月十六日自邢州刺史拜】
韋利器 【 開元八年六月日自博州別駕拜】
李仲宣 【 開元十三年九月十三日自德州刺史拜】
楊承令 【 開元十五年五月日自睦州別駕拜】
柳齊 【 開元十 年 月 日自萊州】
崔景 【 開元十九年三月十日自眉州刺史拜】
李諒 【 開元二十二年十月九日自領軍衛將軍拜】
王審禮 【 開元二十六年八月 日自溫州刺史拜】
盧同宰 【 天寶元年六月二十八日自易州刺史拜】
張愿 【 天寶三載九月十八日自台州刺史拜】
韋南金 【 天寶五載九月 日自台州刺史拜】
李寀 【 天寶九載九月二十六日自江州刺史拜】
張漸 【 天寶九載十月 日自饒州刺史拜】
張朏 【 天寶十載三月十日自撫州刺史拜】
鄭濟 【 天寶十一載七月十一日自徐州刺史拜】
馮臨 【 天寶十二載十月十七日自上司禦副率拜】
盧渙 【 天寶十 載 月 日自歙州刺史拜】
李伯成 【 天寶十五載正月十八日自吉州刺史拜】
閻欽愛 【 至德二載十一月十日自蘇州別駕拜】
張崇暉 【 上元元年 月 日自泗州刺史拜】
賀若滔 【 永泰元年八月十四日自義王傅拜】
賈琛 【 大歷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自廬州刺史拜】
陶銑 【 大歷四年 月 日自江州刺史拜】
李揆 【 大歷十三年四月十三日自祕書監拜】
王縝 【 建中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自吉州刺史拜】
杜亞 【 建中元年八月中尹晉絳州】
韋贊 【 正元四年正月十六日自駕部郎中拜】
張彙征 【 正元七年二月十一日自刑部郎中拜】
李正臣 【 正元七年 月 日自虔州刺史拜】
李敷 【 正元十年十月二十七日自濠州刺史拜】
韋士勛 【 正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二日自金州刺史拜】
李幼清 【 元和】
鄭膺甫 【 元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自度支郎中拜】
李道古 【 元和六年六月三日自唐州刺史拜】
崔元芳
羊士諤 【 元和十二年三月五日自祥州刺史拜】
獨孤邁 【 元和十四年五月九日自戶部員外郎拜】
孟簡 【 元和十 年 月 日自吉州刺史拜】
韋文恪 【 長慶三年二月七日自司門郎中拜】
韓泰 【 長慶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自郴州刺史拜】
張聿 【 寶歷 年 月 日自屯田郎中拜】
張公儒 【 太和六年十月五日自職方郎中拜】
王琮 【 大和九年四月七日自洛陽縣令拜】
李善白 【 大和九年十月日自】
鄭仁弼 【 開成二年八月七日自衛尉少卿拜】
呂述 【 開成二年七月二十三日自鹽鐵推官祠部郎中拜】
薛薀 【 年 月 日自明州刺史拜】
蘇滌 【 會昌三年九月十四日自給事中拜】
韋有翼 【 會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自安州刺史拜】
杜牧 【 會昌六年十月 日自池州刺史拜】
鄭承休 【 大中三年十月七日自果州刺史拜】
李文舉 【 大中六年四月十三日自宗正卿拜】
厲元 【 大中六年九月十 日自 使大理拜】
崔彖 【 大中六年十一月十一日自戶部郎中拜】
韓瞻 【 大中十二年四月七日自鴈州刺史兼本州鎮遏使拜】
牛叢 【 大中十二年十一月日自司勳員外郎拜】
金仁規 【 咸通三年十一月二日自太府少卿拜】
陸墉 【 咸通五年十二月五日自鹽鐵江淮知後金部郎中拜】
侯溫 【 咸通 年 月 日自 郎中拜】
馮巖 【 咸通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自太府少卿拜】
張極 【 咸通十四年十二月五日自長安縣令拜】
許珂 【 乾符三年 自陳州刺史拜】
柳超 【 乾符五年十月十四日自鹽鐵浙東院膳部郎中拜】
韋諸 【 廣明元年八月二十二日自衡州刺史拜】
陳晟 【 中和元年二月二十日清平鎮 拜 築羅城】
李繼敏 【 太平興國二年六月十九日殿中丞權知】
蕭璀 【 太平興國四年 月 日自】
自太平興國八年田錫以右補闕知州至雝熙二年去郡後四十九年當景祐元年范仲淹以右司諫禮閣校理知州皇祐元年陸軫以吏部郎中直昭文館知州未幾請老以分司西京歸嘉祐三年趙抃以殿中侍御史知州紹聖元年呂希純自中書僂人知州大觀三年蔡肇自吏部員外郎知州由雝熙而至宣和總百三十有五年閒知州亡慮數十人獨此六公名德巋然其他或姓名可見又歲月不可攷今不復紀
宣和三年平方臘後知州名氏有灊山朱翌所作題名記列之左方
李邈 【 宣和三年四月五日以武功大夫榮州防禦使知四年四月十七日罷】
周格 【 宣和四年四月十八日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知七年正月十四日罷】
凌唐佐 【 宣和七年三月三日以朝請大夫權知靖康元年九月二十六日罷】
李裁 【 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以朝請大夫權知建炎二年十二月十八日秩滿】
王永年 【 建炎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以中奉大夫知建炎三年七月十一日罷】
趙子砥 【 建炎三年七月二十日以朝散郎權知十二月四日罷】
柳約 【 建炎三年十二月四日以朝奉大夫充集英殿修撰知紹興元年八月十七日召】
范世延 【 紹興元年九月三日以朝請大夫權知當月二十一日罷】
李擢 【 紹興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以左朝散郎充顯謨閣待制知二年三月十日罷】
潘良貴 【 紹興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左朝散郎直龍圖閣權發遣六月十五日罷】
顏為 【 紹興二年七月三日以左奉議郎權發遣三年六月三日罷】
朱縡 【 紹興三年六月四日以左朝奉大夫權知是月十一日罷】
顏為 【 紹興三年六月十一日再任四年七月二十日秩滿】
石端中 【 紹興四年七月二十日以左朝請大夫權知六年八月二十七日秩滿】
胡寅 【 紹興六年八月二十七日以左奉議郎充徽猷閣待制知七年閏十月十九日移永州】
董弅 【 紹興七年十一月初三日以左朝奉大夫充徽猷閣待制知紹興九年八月初五日罷任】
馮軫 【 紹興九年八月二十八日以左朝請大夫知紹興十年六月十二日罷任】
鄭滋 【 紹興十年六月十五日以顯謨閣直學士左中大夫知紹興十二年三月二十一日除宮觀】
蘇簡 【 紹興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右朝散大夫權發遣紹興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滿】
孫藎 【 紹興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左朝奉大夫權知當年九月二十七日得替】
羅汝楫 【 紹興十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以龍圖閣學士左朝請郎知紹興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除宮觀】
蘇簡 【 紹興十七年九月一日以右朝請大夫權知紹興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滿】
周林 【 紹興十九年十月二十九日以左朝請郎知紹興二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滿】
曹璉 【 紹興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以朝議大夫知紹興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改替】
宋曖 【 紹興二十三年十月初二日以右朝散大夫權知紹興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罷】
金安節 【 紹興二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以左朝散郎權發遣紹興二十七年二月十六日除浙西提刑】
朱翌 【 紹興二十七年七月十一日以左朝散郎祕閣修撰知紹興二十八年十一月初十日改知宣州】
鄭資之 【 紹興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以右朝請大夫知】
樊光遠 【 紹興三十年四月二十三日以左朝奉郎權發遣明年三月十一日除浙東提刑】
鄭知剛 【 紹興三十一年四月初二日以右朝奉大夫權知紹興三十二年三月十九日除宮觀】
吳概 【 紹興三十二年四月初四日以左中奉大夫知紹興三十四年四月十七日任滿】
朱正純 【 隆興二年四月十七日以右奉直大夫知乾道二年正月十三日罷任】
柳大節 【 乾道二年三月十三日以右朝奉大夫知乾道三年五月十五日除浙東提刑】
柳楹 【 乾道三年閏七月十五日以右朝奉郎權知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滿】
張栻 【 乾道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右承務郎直祕閣權發遣乾道六年閏五月十七日赴召】
王師愈 【 乾道六年六月十八日以左奉議郎權發遣乾道七年五月二十八日改信州】
林機 【 自信州移知乾道七年七月三日以左朝請郎知當月二十九日赴召】
詹元宗 【 乾道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以左朝奉郎權發遣乾道九年七月二十五赴召】
曹耜 【 乾道九年八月十五日以朝散郎權發遣淳熙元年九月二十七日丁父憂】
魏楫 【 淳熙元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奉議郎權發遣淳熙三年八月十八日除都大提點坑冶】
潘景珪 【 淳熙三年八月二十日以朝請郎權知淳熙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宮祠】
趙師垂 【 淳熙五年二月二十九日以宣義郎直敷文閣權發遣當年八月二十日丁母憂】
蕭燧 【 淳熙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以朝散大夫知七年十月十二日除敷文閣待制差知婺州】
韋璞 【 淳熙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以朝請郎直顯謨閣權知八年九月初二日宮觀】
楊布 【 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朝請郎權知淳熙九年八月二十四日宮觀】
樓錫 【 淳熙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以承議郎權發遣當年十二月十七日丁父憂】
李(禾彧) 【 淳熙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以朝請郎權知當年七月初二日改知溫州】
汪義端 【 淳熙十年八月十六日以宣教郎權發遣十一年三月初二日宮祠】
陳公亮 【 淳熙十一年六月初三日以朝請郎權知十三年七月初三日滿除倉部郎官】
陸游 【 淳熙十三年七月初三日以朝請大夫權知淳熙十五年七月初六日滿】
錢聞詩 【 淳熙十五年七月初六日以朝奉大夫權發遣淳熙十六年七月初一日罷任】
張埏 【 淳熙十六年十月初九日以朝散大夫權發遣紹熙元年九月初九日罷任】
葉籌 【 紹熙元年十月初十日以奉直大夫知二年九月二十九日罷任】
冷世光 【 紹熙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以朝請郎權發遣三年十二月初三日宮觀】
趙不逿 【 紹熙四年二月初五日以朝奉大夫 五年六月初七日除江西提刑】
春(火育) 【 紹熙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以朝議大夫知慶元二年五月初九日宮觀】
曾集 【 慶元二年七月初一日以朝奉大夫權知慶元三年六月十九日罷任】
李直柔 【 慶元三年閏六月十二日以朝請郎權知當年九月十五日丁母憂】
黃衡 【 慶元三年十月二十六日以朝奉大夫權知慶元 年七月 日改除福建提舉】
毛(上宗下山) 【 慶元五年九月二十八日以朝請郎權發遣嘉泰元年正月十六日宮觀】
潘燾 【 嘉泰元年二月四日以朝議大夫知】
莫若晦 【 嘉泰元年十二月十一日朝議大夫知嘉泰三年七月二十二日除湖南提舉】
陳(木秉) 【 嘉泰三年十月十五日以朝請大夫權發遣嘉泰四年八月初一日罷任】
孫叔豹 【 嘉泰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以朝散郎直祕閣權知開禧二年二月二十五日罷任】
鞏嶸 【 開禧二年四月二十日以朝請郎權發遣續兩易權知邵州至五月二十八日得替】
趙師石 【 開禧二年五月二十八日以朝奉大夫權知三年四月轉朝散大夫嘉定元年二月改知婺州】
胡粢 【 嘉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以宣教郎權發遣二年三月轉奉議郎嘉定三年二月四日除福建提舉】
孟導 【 嘉定三年三月九日以朝奉大夫權知當年十二月二十 日宮觀】
謝德輿 【 嘉定四年閏二月二十六日以宣教郎軍器監簿權發遣轉奉議郎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除司農寺丞】
宋鈞 【 嘉定六年四月十五日以朝奉郎太府寺簿權發遣十月轉朝散郎嘉定八年三月四日除太府寺丞】
魏大中 【 嘉定八年四月十二日以朝請大夫知嘉定九年十二月三日除福建運判】
鄭之悌 【 嘉定十年二月七日以承議郎太府寺丞權知轉朝奉郎十二年二月除湖北提舉】
薛叔灌 【 嘉定十二年四月十五日以承議郎監登聞鼓院權發遣轉朝奉郎當年七月致仕疾卒】
許興裔 【 嘉定十二年十月二十日以承議郎諸軍審計司權發遣轉朝奉郎十四年十月三日致仕】
王棠 【 嘉定十四年八月一日以承議郎幹辦諸司審計糧料院權發遣當年九月一日致仕】
盧憲 【 嘉定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以承議郎權發遣次年轉朝散郎十六年九月除大理寺丞】
趙立夫 【 嘉定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以朝散郎知大宗正丞兼刑部郎官覃恩轉朝奉大夫寶慶元年九月二日赴召】
謝采伯 【 寶慶元年十月八日以朝議大夫知寶慶二年三月六日罷任】
陸子遹 【 寶慶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以奉議郎太府寺簿權發遣紹定二年三月二十二日赴召】
陳畏 【 紹定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以朝奉大夫新知漳州改知紹定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罷任】
衛樸 【 紹定三年八月十六日以朝奉郎新知撫州改權知慶壽轉朝散郎四年九月十三日除太府寺丞】
李彌高 【 紹興五年六月十七日以朝奉大夫太府寺丞權知紹定六年三月十七日轉朝散大夫四月十七日罷】
趙汝桿 【 紹定六年四月十七日以朝散郎大理寺丞權知當年七月十九日除直寶章閣兩浙轉運判官】
顏頤仲 【 紹定六年八月二十四日以朝奉郎將作監簿權知轉朝散郎端平元年九月十三日除司農寺丞】
葛逢 【 端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以朝散大夫祕書省著作郎兼度支郎官知端平二年四月十五日除祕書省著作郎】
王會龍 【 端平二年七月五日以承議郎祕書省著作郎兼尚左郎官權知三年四月二十七日除祕書省著作郎】
趙汝柄 【 端平三年五月二十六日以奉議郎添差通判權知提舉神泉監嘉熙元年六月初一日罷任弟汝桿】
萬一薦 【 嘉熙元年十二月十三日以朝散大夫軍器監丞權知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以會子罷任】
衛湜 【 嘉熙三年七月初六日以朝奉郎主管官告院權知四年九月轉朝奉大夫十二月二十六日赴召】
趙與汶 【 嘉熙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以朝散郎祕書省著作佐郎兼權倉部郎官除直祕閣權知淳祐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別與州郡】
王佖 【 淳祐元年三月十四日以朝奉郎將作監丞知二年九月二十六日罷任】
何處信 【 淳祐二年十二月初六日以朝議大夫知三年六月二十六日罷】
趙希樸 【 淳祐三年八月初三日以朝議大夫大理寺正知四年八月初一日除軍器少監】
章大醇 【 淳祐五年二月初九日以朝奉郎到任六年八月初六日轉朝散郎十日初四日除侍左郎官申審得旨】
高斯得 【 淳祐七年三月初四日以朝奉郎著佐兼權禮郎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到任續轉朝散郎八年六月除浙東提刑】
趙孟傳 【 淳祐八年七月二十九日以宣教郎太府丞直寶章差知闕到正祠便養陞寶謨到任九年四月轉通直郎十二月轉承議郎十年二月除刑部郎官】
趙汝歷 【 淳祐十年六月初三日以奉議郎到任十二年三月轉承議郎十二年四月除司農寺丞】
季鏞 【 淳祐十二年八月初一日以承議郎監都進奏院到任寶祐二年八月十三日替】
吳槃 【 寶祐二年八月十三日以朝奉郎到任三年三月兼節制軍馬四年正月二十七日罷任】
正倅題名
題名往年廢於煨燼紹興十年齊志行始為之記起宣和三年迄嘉定三年凡四十八人刊石既滿其後遂不復錄臨江章璞蒞事之明年序次嘉定五年以後未書者九人刻石以續前作知州陳畏為之記
陳次中 【 宣和三年四月一日以朝請郎到六年七月二十九日替】
吳輝 【 宣和六年八月一日以朝議大夫到建炎元年七月初三日替】
劉拱 【 建炎元年七月初三日以承議郎到三年七月二十四日替】
趙霈 【 建炎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以左朝散郎到紹興元年八月十四日替】
黃策 【 紹興元年八月十五日以左宣教郎到二年四月初二日替】
朱發 【 紹興二年五月初七日以左朝議大夫到四年九月初十日替】
曾綽 【 紹興四年九月十一日以右承議郎到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替】
吳任鈞 【 紹興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以左宣教郎到八年六月十日替】
孫傅 【 紹興八年六月二十七日以左宣教郎到十年七月十四日替】
齊志行 【 紹興十年七月十五日以左朝散郎到十二年二月十六日替】
沈造 【 紹興十二年四月四日以左朝散郎到十二年五月十四日改差】
洪光祖 【 紹興十二年七月十六日以右奉議郎到十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替】
鄭震 【 紹興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以右朝奉大夫直祕閣到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替】
沈大椿 【 紹興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左宣教郎到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替】
游其藩 【 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以左朝請郎到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替】
楊雲 【 紹興二十一年三月十九日以右朝奉郎到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替】
汪彭年 【 紹興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以右朝請郎到二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替】
李洪 【 紹興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以右朝散郎到二十六年十月二日除大理寺】
宋惠疇 【 紹興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十日以右朝請郎到二十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替】
薛冀 【 紹興二十八年七月初三日以右朝散郎到三十年正月二十日替】
魏彥機 【 紹興三十年二月二十四日以右朝散郎到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替】
司馬伋 【 紹興三十二年三月十三日以右朝奉郎到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替】
孫次仲 【 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右承議郎到乾道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替】
潘文孝 【 乾道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左朝奉大夫到四年四月十二日替】
翟紘 【 乾道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以右朝奉大夫到六年五月二十九日替】
豐誼 【 乾道六年五月二十九日以左朝請郎到當年六月初二日丁母憂】
韓壘 【 乾道六年八月十二日以右朝散郎到八年三月初七日丁母憂】
薛俟中 【 乾道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以右奉議郎到九年七月二十九日替】
張杓 【 乾道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宣教郎到淳熙三年正月十九日替】
溫鏜 【 淳熙三年正月十九日以朝奉大夫到五年三月初五日替】
朱孝文 【 淳熙五年三月初五日以承議郎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事故】
樓城 【 淳熙七年二月十三日以朝散郎到九年四月十六日替】
劉佖 【 淳熙九年四月十六日以承議郎到十年四月十七日滿替】
韓元象 【 淳熙十一年四月十七日以奉議郎到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致仕】
朱翬 【 淳熙十三年二月十八日以朝奉郎到十五年三月三日替】
趙師□ 【 淳熙十五年四月以承議郎太常寺丞到該 慶壽恩轉朝請郎十六年四月滿】
趙師復 【 淳熙十六年五月以朝散郎到紹熙元年十一月該覃恩轉朝奉大夫二年三月除權發遣知全州】
潘昌老 【 紹熙二年十月以通直郎主管官告院到四年三月滿】
任清叟 【 紹熙四年三月以朝奉郎太府寺丞到五年二月轉朝散郎慶元二年正月除尚書都官員外郎】
何潤 【 慶元二年以朝請大夫諸軍審計司到四年二月滿】
趙子懷 【 慶元四年二月以奉議郎到六年正月滿】
張宗愈 【 慶元六年二月以朝奉郎提轄左藏庫到嘉泰二年二月滿】
趙不摭 【 嘉泰二年二月以朝請大夫太府寺丞到四年三月滿】
徐材 【 嘉泰四年以宣教郎大理司直到開禧二年三月滿六月省免次任】
衛溉 【 寶慶元年十月以朝散郎到三年十二月滿】
楊轟 【 紹定二年八月以朝奉郎大理評事到四年七月宮觀】
斯澤 【 紹定四年八月以朝散郎國子監丞到當年九月除知南康軍】
項容孫 【 紹定四年十月以承議郎添差通判平江府改任兼權州事五年六月改知德安府】
趙汝柄 【 端平元年六月以奉議郎到專一措置修復神泉監議錢職事三年六月就除知州事提舉神泉改罷】
郭磊卿 【 端平三年十月以奉議郎太社令於當年十月到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該恩轉承議郎嘉熙元年四月十三日以磨勘轉朝奉郎二年九月初十改太學博士】
陳叔遠 【 嘉熙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以宣義郎太社令到三年十一月以磨勘轉宣教郎四年六月日丁母憂】
章鑑 【 嘉熙四年八月二十日以承議郎提轄左藏庫到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丁母憂】
孫夢觀 【 淳祐元年十二月十三日以奉議郎行武學諭二年四月十九日以疾丐祠主管台州崇通觀】
趙與澣 【 淳祐二年六月三日以宣教郎行太社令到當年月內磨勘轉奉議郎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臣寮論與祠七月初四日離任】
趙時臺 【 淳祐三年九月十九日以朝請郎幹辦諸司糧料院到】
曾(上□下木) 【 淳熙十五年三月初三日以宣教郎到十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丁憂】
沈楫 【 淳熙十六年正月初九日以朝請郎到紹熙元年二月初二日罷】
鄭益 【 紹熙元年四月十七日以朝奉大夫到三年五月二十一日替】
陳序 【 紹熙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以朝請郎到五年六月十八日替】
俞泂 【 紹熙五年六月十九日以朝請郎到慶元二年八月二十一日替】
王棐 【 慶元二年八月二十二日以朝請大夫到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替】
朱輔 【 慶元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朝奉郎到六年十二月初八日替】
趙善紀 【 慶元六年十二月初九日以朝散郎到嘉泰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替】
林谷 【 嘉泰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以朝散郎到開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滿】
柴幾 【 開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以承議郎到二年九月二十三日避嫌宮觀】
張攀 【 開禧三年二月初八日以承議郎到嘉定元年十二月初九日滿】
胡(土自) 【 嘉定元年十二月初十日以奉議郎到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滿】
曾党 【 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朝奉郎到嘉定 年 月 日滿】
謝采伯 【 嘉定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朝請郎到八年正月十六日替】
李伯堅 【 嘉定八年正月十七日以承議郎到當年五月十三日丁母憂】
俞遠 【 嘉定八年八月十六日以朝奉郎到十年七月二十三日替】
高之問 【 嘉定十年七月二十四日以朝奉郎到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替】
黃簡 【 嘉定十二年八月二十八日以承議郎到十四年六月初二日罷】
朱增 【 嘉定十四年八月十七日以朝奉郎到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改通判鄂州】
衛樸 【 嘉定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以承議郎到寶慶元年十一月十九日滿差知江陰軍】
趙崇(上乂下心) 【 寶慶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承議郎到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致仕】
莫渙 【 寶慶三年八月二十七日以朝請郎到紹定元年四月二十一日罷】
章璞 【 紹定元年九月二十一日以朝奉郎到三年七月三十日罷】
李知先 【 紹定三年十一月初三日以朝奉郎到五年二月十三日替】
曾黯 【 紹定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以朝奉大學到端平元年七月二十六日赴 都堂審察】
武迪 【 端平元年十月十七日以中奉大夫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替】
姜彌明 【 端平三年十二月八日以奉議郎到嘉熙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改添差通判臨安府】
魯之損 【 嘉熙二年十月 日以朝請大夫到嘉熙四年十二月初七日替】
武迪 【 嘉熙四年十二月初七日以中奉大夫到淳祐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替】
徐士特 【 淳祐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朝奉郎到】
張(弓登) 【 淳祐五年三月初八日以朝奉郎到任七年六月初三日替】
史望之 【 淳祐七年六月初三日以朝散郎到任八年十一月 日除宗正寺簿】
謝焱 【 淳祐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朝散郎到任十一年正月初三日新知岳州當日交割離任】
吳溥 【 淳祐十二年正月初三日以奉議郎到任】
孫一飛 【 淳祐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以朝散郎到任】
宣王殳 【 寶祐元年六月十三日以朝奉郎到任】
陳棠 【 寶祐二年三月初九日以朝請郎到任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替】
朱逢 【 寶祐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以朝奉郎到任】
添倅題名
桐廬郡丞員外置置罷不常其或一二十年不置近又不候代輒遷以是壁記不立嘉熙年閒陳叔遠到官未滿歲則(打去丁改穸)遺諜訂他刻詢故老斷自劉公義而下以迄于今百年閒可攷者二十有四人自
中興以來添差之員浸廣率多取諸班著視正員之選愈重有郭磊卿為之記
朱去非 【 建炎三年三月以宣義郎直祕閣到紹興二年十二月除太常寺簿】
韓瀹 【 紹興二年十二月以右通直郎行司農寺簿到三年十月除知筠州】
虞大有 【 紹興三年十月以左承議郎權尚書金部員外郎到四年八月除尚書禮部郎官】
黎明 【 紹興四年八月以左宣教郎行大理司直到六年八月赴召】
李子浩 【 紹興六年九月以左朝奉郎到九年正月除知海州】
劉公義 【 紹興九年四月以右朝散郎到九月轉右朝請大夫十一年八月滿】
鮮于价 【 紹興十一年八月以右朝奉郎到十三年六月除監 登聞檢院】
魏俟 【 紹興十三年七月以左承務郎行國子博士到當年十二月罷】
楊持 【 紹興十三年十二月以左朝請大夫到十五年四月內丁母憂】
趙宗(逛去狂改貫)【 紹興十五年五月以右通直郎到十六年二月特除隨州觀察使】
王周卿 【 紹興十六年三月以左宣教郎太常寺簿到十八年三月秩滿】
沈長卿 【 紹興十八年三月以左通直郎將作監丞到十九年十月罷】
章衡 【 紹興二十年三月以左朝請大夫到二十二年六月秩滿】
鄭康 【 紹興二十二年六月以左宣教郎浙西提點刑獄司幹辦公事改任二十四年五月除太府寺簿】
范端臣 【 紹興二十四年六月以左奉議郎到】
韓義古 【 紹興二十六年十月以右通直郎太社令到二十七年九月除諸司審計司】
竇處容 【 紹興二十七年九月以右朝奉郎通判秀州兩易到二十九年八月除發遣臨江軍】
戴舒 【 紹興二十九年九月以左奉直大夫到當年十二月除左中奉大夫三十一年九月滿】
歐陽師古 【 紹興三十一年九月以右宣教郎直祕閣到隆興元年八月除廣西經略司參議官】
危忠邁 【 隆興元年八月以左承事郎通判婺州改任乾道元年四月通理滿】
趙己傅 【 乾道元年四月以左承議郎大理評事到二年八月除太常博士】
張次謙 【 乾道二年八月以左朝散郎到九月罷】
万俟若川 【 乾道三年九月以右承事郎直祕閣到五年十月赴召】
俞琬 【 乾道五年十一月以左朝奉郎到七年十一月滿】
吳逵 【 乾道七年十一月以承議郎到九年十一月除權知泰州】
諸葛莘 【 淳熙元年二月以宣教郎太學正到三年五月除太學博士】
陳嘉洪 【 淳熙三年五月以宣教郎到四年八月兩易通判泉州】
顏發 【 淳熙四年十月以奉議郎太府寺簿到六年除司農寺丞】
邵嗣復 【 淳熙六年十月以宣教郎祕書省著作佐郎到七年十一月除祕書省著作佐郎】
張俊 【 淳熙七年以宣教郎到九年十一月滿】
柴國器 【 淳熙九年十二月以承議郎到十年四月轉朝散郎襲封崇義公十一年十二月滿】
韓脩 【 淳熙十一年十二月以朝請郎玉牒所編修官到十三年十月除實錄院檢討官】
趙子覺 【 淳熙十三年十一月以奉議郎到十五年二月改分差廣州榷貨務】
留張遇 【 以奉議郎 四月十二日 六月十一日滿任】
吳湜 【 到任當年九月初十日因該磨勘准告轉朝八年四月十七日 特授直祕閣淳祐九年六月十七日滿】
謝奕 【 淳祐九年六月十七日到任淳祐十年十議郎至淳祐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滿任】
潘墀 【 淳祐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到任當年閏十月十四日參議郎至寶祐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滿】
楊敬之 【 以通直郎主管三省樞密院架閣文字於寶祐元年七月二十四日到任】
吳堅 【 宣教郎行武學博士寶祐三年四月十一日到任四年四月十四日磨勘轉奉議郎】
學校
至聖文宣王廟舊在城東南隅 國朝雍熙二年知州田錫遷于城西北隅即廟建學表請入紙國子學印經籍給諸生 詔賜之還其紙 景祐中知州范仲淹始建堂宇齋廡 慶歷中知州向俟奉 詔增廣 嘉祐中知州趙抃營置田租養士作詩以勉諸生且有莫將榮悴汩於中之句 【 石刻見存】 大觀中知州李陞奉 詔重新廟學 宣和中頒降 御書殿榜曰大成 紹興七年知州胡寅盡徹舊屋自殿堂廊廡齋舍煥然一新但門徑屈折而東出 乾道五年知州張栻悒然不滿屬學之南有志真廢尼寺故址悉舉以廣學宮於是學門南開門內有屋二十餘閒僦與民居日收賃錢添助養士續因寓公欲廣其居強將他處賃屋換易本學告于州 紹定元年知州陸子遹於是撤去賃屋起造二亭東曰采芹西曰擢桂杏壇在焉先是從祀列繪 殿上壁閒 淳祐改元知州王佖謂無等差迺命工繪從祀于兩廡且前設枑檻以肅 廟貌增創東西夾廊共二十四閒俾歸齋升堂者毋褻 殿廡而出入是三年知州何處信以 殿廡繪像距庭砌猶覺逼隘又展拓近裏由是嚴之學宮改觀矣有郡博士桂錫孫為之記
州學養士自舊以七十人為額學田以畝步計所收租米四百三十五石三斗五升九合 【 建德縣一百八十九石八斗二升一合遂安縣二百六石一斗二升桐廬縣一十五石八斗一升八合壽昌縣二十三石六斗】 又六月內州倉支接濟米二十石穀一萬六千五百四十七斤三十八石六斗四升 【 並建德縣】 又四石 【 蘭溪縣】 錢歲收二百五十貫零三十文 【 租絲錢二十一貫八百文建德縣一百九貫七百八十文遂安縣八貫二百五十文桐廬縣三十三貫二百文壽昌縣七十七貫文】 又月收一千八十五貫三百一十文 【 賃地錢一十三貫二百九文樓店務石砂地錢七貫七百五十三文桐廬縣河渡三十三貫六百九十一文淳安縣河渡二十七貫二百九十六文分水縣河渡一貫四百文壽昌縣河渡二貫九百六十一文本州養士錢一千貫文】 又曰收五百文會九百四十四文足 【 都稅務納福昌店賃屋錢三十五文足五百文會賃屋錢九百九文六分足】 租絹一十二匹租絲八十六兩半淳祐二年七月王監丞任內教授桂錫孫申照對本學養士錢從來係 使府給下二百貫文會補還魚池花利緣自十七界會准 朝省指揮作一百五十四文行用於是舊會一貫比折新會二百兼之物價頓增如雞豚菜茹樵薪之鬻五倍於舊所謂一貫舊會雖有二百新會之名元無二百新會之實由此養士之費太窘支吾公廚蕭然每食不飽伏自鎮臨以來惠顧士類每月共增作三百六十貫舊會外又於使帑特送四十貫舊會以助不足諸生拜賜可謂厚矣但本學公廚破食日以七十人為額 使府月得四百千每日計支十四貫會除前廊五人准 太學例人給四百會食錢外止有十二貫會充七十人一日之用每人不及二百文會雖官價有三十餘鏹而物價無一箸菜羹雖視昔甚為有餘而視今則依前不足雖食無求飽固學者所甘心而飲食以將厚意乃監丞之夙心敢為諸生有請欲乞台判自七月分為始徑支新會二百貫庶養之者既至則教之者可行續奉王監丞面諭今且以新舊各半支行餘留為後來太守嘉惠之地自此月支六百貫三年知州趙寺正以封殖先正大卿棠陰每事從厚於學校尤加厚焉教授桂錫孫遂獲由前日二百貫新會之請自四年五月幫行於是士無權輿之歎前廊日人七百諸生日人五百
登科記〔宗姓及童子武舉附〕
國家設科賜第新定自錢氏納土後太平興國三年貢士之數蓋少五年賜蘇易簡已下及第二十三名已前並授通判賜宴迎春苑 【 會要太平興國二年賜呂蒙正已下及第並賜袍笏又賜宴又 御詩此其始也五年賜蘇易簡已下及第七年賜王世則已下及第始分甲乙之科各賜出身雝熙二年賜梁灝已下及第端拱元年賜蔡齊已下及第二年賜陳堯叟已下及第淳化三年賜孫何已下及第即賜儒行篇】 咸平二年賜孫暨已下及第州率未有預貢薦者三年賜陳堯咨已下及第州始薦建德鄉王冕應貢破白鄉舉首登科嘉祐祫饗 詔四歲一舉或閒歲一舉治平四年定制應貢者三歲解九人增明經一人共為十人崇甯行三舍法貢六人三歲并零分通二十人宣和五年復進士科三歲解十六人靖康渡江附流寓者解二人紹興二十六年 詔罷西北流寓試併入土著視解額最少處參以前定終場人數率百人解一人而郡終場者千七百六十有一人於是通額十八人以為定制而近歲士毋慮數倍輒因碑所載訂于志
咸平三年陳堯咨牓
王冕 邵煥 【 童子科】
景德二年李迪牓
葛昂 徐舜俞 孫敏
大中祥符五年徐奭牓
許墀
天禧三年王整牓
王言 許湜
天聖二年宋郊牓
王稷
天聖五年王堯臣牓
葛閎 邵炳
慶厤二年楊寘牓
吳仲舉 倪天秩
慶歷六年賈黯牓
胡楚材 倪天鎮 王庭堅
皇祐元年馮京牓
王庭筠 項隨 胡英材 皇甫朝光 【 湖學】
胡之彥
皇祐五年鄭獬牓
邵景初 王中敏 盛僑 許升卿
包舜賓
嘉祐二年章衡牓
方仲謀 徐任 包廓
嘉祐四年劉煇牓
陳向
嘉祐六年王俊民牓
顧中 喻房
嘉祐八年許將牓
項陟 葉浚
治平二年彭汝礪牓
皇甫師中
治平四年許安世牓
江公著 方蒙
熙甯六年余中牓
舒煥 鄭弇 許大希 王知元
江公望
熙甯九年徐鐸牓
吳鑄 【 續中賢良】
元豐二年時彥牓
胡希 王澤 江公佐 吳純
元豐五年黃裳牓
吳陶 王沃
元豐八年焦蹈牓
倪直侯 余寬 倪直孺 范寔
姜周臣 徐傃
元祐三年李常甯牓
方行可
元祐六年馬涓牓
方鼎 江公明 方參 徐舜元
元祐九年畢漸牓
包雄 王禹得 朱巘 舒彥舉
紹聖四年何昌言牓
胡之輔 邵嘉言
元符二年
朱戡 【 銓試優等賜進士出身】
元符三年李釜牓
方逸 李淳 詹林 江公亮
崇甯元年
王昇 【 左丞陸佃以學行薦賜諸州教授先授湖州次擢濤州教授】
崇甯二年霍端友牓
王大年 詹至 胡獻可 胡國瑞
盛良貴 方誾 徐敏中 詹大聲
崇甯三年幸太學賜上舍生鄭南以下釋褐
方聞 【 釋褐】
崇甯五年蔡薿牓
王縉 【 分水司諫】 邵愈 朱彪 【 察院】 郎申之
大觀二年幸太學賜貢士王俱十四人釋褐
葉天倪
大觀三年賈安宅牓
葉天將 方閎 王朴 王彥中
詹公著 胡端平 詹之綱 姜師仲
皇甫存 【 授以孝悌二行舉政和五年狀元何(上□下木)牓賜進士出身】
政和二年莫儔牓
葉義雄 江邈 翁範 朱異 【 吏部郎中】
王禹同
政和三年幸太學賜貢士陳公輔十九人釋褐
葉三省
政和五年何桌牓
方元若 邵嘉瑞 唐濟 喻彥先
范大亨 翁開 傅嚴叟 詹天方
徐時中
政和八年嘉王牓
黃大知 王大卞 邵大受 翁由
詹干之 唐處仁 詹大和 鄭滋
詹天秩 方愨
宣和三年何渙牓
陸時雍 江舜俞
宣和六年沈晦牓 【 賜御製詩】
詹棫 吳并 葉義應
詹檉 郎希周 錢公舉 胡國佐
建炎二年李易牓
盛光祖 吳震 倪成修 方元昭
喻樗 葉義問 【 樞密】
紹興二年張九成牓
王郊 范壎 邵拱 洪基 酆伸之
張綱 魏公啟 王允明
紹興五年汪應辰牓
王日勤 王日休 方邁 余執度
江修
紹興八年黃公度牓
葉義權 喻仲遠
紹興十二年陳誠之牓
葉真卿 邵延孫 項忱 方序
詹百之 王若訥
紹興十五年劉章牓
洪嘉瑞 黃安仁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牓
唐友聞 詹儀之 汪虛中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牓
范端臣 【 上舍】 胡當可 馬大同 陳太鼎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牓
方聞一 唐庭堅 胡一之 鄧朴 【 上舍】
胡南逢 王覺民
紹興三十年庚辰梁克家牓
趙彥逾 【 觀文】 葉弁升 朱大和
隆興元年癸未木待問牓
王椿 【 上舍】 徐衡 【 上舍】 方玠 方有開
王恬 【 國學】 徐孝恭 何煒 姚舜陟
乾道二年蕭國梁牓
趙彥肅 【 復齋先生】 余宰 方懋恭 鄧光 【 上舍】
翁孟麟 方應之 余仁時
乾道五年鄭僑牓
姜大中 【 上舍】 万括 詹淵 方懋烈
乾道八年黃定牓
胡朝穎
淳熙二年詹騤牓
詹傚之 王(上甫下方) 方壯猷 邵夢得
淳熙五年姚穎牓
方岳 趙璡夫 顏紱 邵朴
淳熙八年黃由牓
鄭紹伊 趙伯友 朱承孫 姜石
方奇之
淳熙十一年衛涇牓
洪彥華 王中純
淳熙十三年 【 高宗慶恩出官】
王中實 【 上舍釋褐】
淳熙十四年王容牓
鄭[(左火右上曰下華)] 盧南一 王中虛 周炳然
余光大
紹熙元年余復牓
邵纘 【 上舍】 方(仃去丁改由) 洪琰 【 國學】 洪璞 【 國學】
吳初 【 國學】 翁甯 趙彥迥 趙不媃 葉謙
紹熙四年陳亮牓
王允升 【 國學】 唐炎 任體 項肆 【 國學】
張松 黃茂 【 國學】
慶元二年鄒應龍牓
王熙 【 國學】 朱仲河 【 上舍】 邵伯麟 方強 【 國學】
慶元五年曾從龍牓
周師成 鄭誨 童興宗 【 上舍】 邵一飛
嘉泰二年傅行簡牓
滕承孫 許大聲 【 國學】 盧端誼 【 國學】 葉子儀
方賜復
開禧元年毛自知牓
洪夢良 方柲 邵源 趙師緘
趙汝端 趙彥巘 趙儃夫 【 取應魁】
嘉定元年鄭自誠牓
胡誠一 馬高 王三錫 方(仃去丁改甫)
嘉定四年趙建大牓
柴銳 【 國學】 方萬里 【 國學】 趙琖夫
嘉定七年袁甫牓
吳應酉 詹仁澤 【 內舍】 林炎 趙築夫 方淳 葉夢符 王立中 【 上舍】 王直 【 國學】
嘉定十年吳潛牓
鄭希呂 余大淵 趙希(逛去狂(災去火改子)) 鄭穎 【 國學】
嘉定十三年劉渭牓
金友龍
嘉定十六年蔣重珍牓
鄭聞 【 國學】 周高 【 國學】 俞誠一 【 國學今名公明】 趙師縡
寶慶二年王會龍牓
洪夢炎 余肆 葉微 馬登龍
葉端平 趙孟修 趙師緝 趙(火龍)夫
趙汝綰 趙汝(汀去丁改得) 趙彥岳
紹定二年黃朴牓
方應旗 汪自強 洪牧 胡伯驥
紹定五年徐元杰牓
江時舉 洪揚祖 【 上舍】 姚夢角 李濬
端平二年具叔告牓
江應發 趙由迪
嘉熙二年周坦牓
邵應豹 林旂 【 上舍】 方若 具季子
王鈜 何應旂 方洪 趙綵夫
淳祐元年徐儼夫牓
邵甲 翁應弼 黃宗仁 洪松龍
淳祐四年留夢炎牓
余夢洪 胡夢魁 舒文龍 【 國學】
人物
江公望
字民表郡人崇甯初任左司諫抗疏極論時政及宮禁事皆人所難言者坐廢終身全名偉節終始不渝天下高之紹興元年詔贈右諫議大夫官其後二人
詹良臣
字唐公郡人敦厚有節操年七十二以特奏名為處州縉雲尉方臘起歙嶺且犯處君以數十百人獨守或謂盍去諸君曰食焉不避其難吾官以逐盜為名必死之力不敵被執賊脅降君怒罵賊賊忿恚割君肉使自啖君且吐且罵垂死罵不止賊平追錄死事贈通直郎官其子孫三人時長子大方已仕矣後終於簽書樞密院事
王昇
字君儀郡人博治多識尤邃禮易家居不仕以尚書左丞山陰陸公薦特起於家遂歷禮官晚以徽猷閣待制還鄉里知數預語人以將死紹興二年無疾而卒年七十九
王縉
字子雲郡人天資忠厚事親從兄誠意篤密訓敕子孫有法與諫議江公皆以風節論議顯於世為鄉里所重其權侍御史遷右司諫知無不言每謂人才實難多事之際尤宜為
朝廷愛惜以故不專彈擊而惟論安危大計與所以啟悟 君心者
光堯太上皇帝嘗以中正不阿得諫臣體稱之退歸幾二十載恬然自樂年八十七一日語其家人曰心中無一事時至可矣夜分而逝
碑碣
大廳記三
一唐刺史李道古撰 【 石廢記傳】
一國朝知州田錫撰 【 今不存】
一將作監丞知桐廬縣刁布撰 【 石廢記傳】
文宣王廟碑雝熙三年知州田錫文 【 石廢記傳】
城隍廟碑唐刺史呂述文開成五年立 【 在本廟】
龍興寺碑二
一唐開元三年台州刺史康希銑文 【 石經火不存】
一唐大中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文 【 今不存】
唐烏龍山許尊師孝感瑞芝記上元二年鄉貢進士何源述 【 舊經止云龍興觀碑今石在天慶觀文詞字畫皆可喜】
唐烏龍山有道先生許公碑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元十一年江夏李師尚文 【 舊經亦云龍興觀碑今石在天慶觀其稱許公者道士也其徒私以有道之號諡之】
嚴先生祠堂記景祐元年高平范仲淹述邵疏篆經方臘之亂不存宣和七年知州凌唐佐重刻于石 【 紹興八年知州董弅又得吳興張有篆刻于邵篆之陰在高風堂】
州學進士登科記嘉祐三年殿中侍御史知州趙抃撰 【 在州學】
靈香閣記熙甯五年集賢院學士知杭州蘇頌撰 【 在建德縣衙】
新浮橋記治平三年會稽錢勰撰 【 石廢記傳】
知州題名記紹興四年灊山朱翌撰 【 在大廳】
放生池記紹興十四年左朝奉大夫主管洪州玉隆觀姜師中撰 【 在湖心法言寺】
均減丁稅記乾道九年知州詹亢宗撰 【 在大廳東】
瑞粟圖記淳熙十二年知州陳公亮撰
新建貢院記淳熙十三年知州陳公亮撰 【 在貢院】
圖經卷第一 【 此卷板心原標卅九葉至九十九葉中有一又四十一葉原實一百葉】
圖經卷第二
歷代沿革二
望建德縣本漢富春縣地 【 晉簡文鄭太后諱阿春孝武改曰富陽】 吳孫權黃武四年分富春置隸吳郡封子皓為建德侯晉宋以後皆隸吳郡梁普通十年割隸東陽郡隋開皇九年縣廢併太末豐安三縣入金華改為吳甯縣後復為金華屬東陽郡大業十年立為鎮唐武德四年復為縣隸嚴州 【 時即桐廬置嚴州】 七年州廢省縣入桐廬雉山永淳二年復置隸睦州神功元年移州治歷唐末五代及錢氏汔
國朝皆因之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元中為緊縣元和中為上縣唐志如之
國史九域志皆為望縣
縣境〔道路附〕
東西一百三十里
南北八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桐廬縣界五十里以安仁牌為界自界至桐廬三十五里
西至壽昌縣界六十里以茭塘為界自界至壽昌二十五里
南至婺州蘭溪縣界六十里以花塘為界自界至蘭溪三十里
北至分水縣界六十里以胥嶺為界自界至分水六十三里
東南到婺州浦江縣界七十五里以并阬為界自界到浦江三十五里
西南到婺州蘭溪縣界四十里以檀嶺為界自界到蘭溪四十五里
東北到桐廬縣界五十里以楊闡橋為界自界到桐廬三十五里
西北到分水縣界四十五里以峽嶺為界自界到分水五十三里
水路
歙港水路在縣南西泝入淳安縣一百八十里東沿入桐廬縣九十里
婺港水路在縣東南與歙港合泝入婺州一百四十五里
社
社壇在城西北五里
鄉里
買犢鄉管里三
賣劍里 息姦里 豐稔里
新亭鄉管里五
仁愛里 余浦里 仁豐里
惠及里 孝悌里
宣政鄉管里七
金靈里 宣風里 白鳩里
中義里 叔度里 求蘇里
常樂里
白鳩鄉管里五
甘泉里 謝浦里 萬俞里
雲思里 上浦里
建德鄉管里五
東林里 旌孝里 大川里
馬目里 沿江里
慈順鄉管里七
胥源里 麟化里 清風里
新義里 楊溪里 招賢里
均平里
龍山鄉管里三
弦歌里 下坑里 靖泰里
仁行鄉管里三
慈孝里 延化里 懷仁里
芝川鄉管里二
節婦里 隱溪里
戶口
舊經載晉太康戶三百四十七宋志戶五百七十而不載
國朝戶口數
紹興己未戶一萬六千九百二丁二萬二千六百五十六
今戶二萬四千八百三十一
丁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一
工廨舍
縣衙在子城東 【 係京朝官知縣事】
丞廨舍在縣衙內西偏
主簿廨舍在縣衙內西遍
尉司在善利門外
管界巡檢司在縣東三十里張村 【 管土軍一百人】
知縣題名
建德為縣唐永淳以前廢置不一更五代暨
本朝以至于今五百七十餘載紹興四年知縣黎詔始創壁記其錄前政名銜滿替年月起宣和止紹興續書至紹定纔四十有八人厥後因循皆不復錄新定有志亦闕焉弗書寶祐二年東嘉趙崇淗來領邑寄首取圖經閱之喟然歎曰古者建萬國爵五等碁布星羅四周于天下凡皆以為民極今縣有宰正古子男之職於民尤親志何可闕矧建德為新定望邑而又附郭訟牒既夥版賦益艱皆宜剔梳尤以學道愛人為第一義民不忍欺奚獨子賤專以德化為獨魯恭縣稱神明天下第一奚獨丘仲季帝嘉清白為百城最奚獨樂法才古詩云世間萬事俱塵埃惟有棠陰垂不朽盍序次姓名悉登郡志俾來者見賢思齊亦新定道院一助云 【 嘉定癸酉何大參詹嘗為潘宰檜大書新定道院四字俾扁之縣齋有寓公崇道唐知府愨為之序】
葉輝 【 宣和三年四月初六日以從政郎到任宣和六年十二月十六日罷】
劉何 【 宣和七年三月初十日以通直郎到任靖康元年八月二十一日罷】
林師說 【 建炎二年八月二十六日以宣教郎到任三年三月因以獲仉從慶轉通直郎三年九月因收石環轉奉議郎當上十一月二十八日改本州添差通判】
姚焯 【 建炎四年四月初五日以通直郎到任當年十月十三日罷】
徐琮 【 建炎四年十月十四日以右承事郎到任紹興二年十月 七日罷】
楊彥 【 紹興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以宣教郎到任紹興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罷】
黎詔 【 紹興四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右朝奉郎賜緋魚袋六年正月二十八日轉朝散郎七年四月初十罷】
熊遹 【 紹興七年七月二十二日以左承議郎到任九年二月轉左朝奉郎十年七月二十一日罷】
李球 【 紹興十年七月二十二日以右承奉郎到任十三年八月初九日任滿】
鄭鞏 【 紹興十三年八月初九日以右承事郎到任十六年十月初十日任滿】
張莘 【 紹興十六年十月十日以左宣教郎到任七年四月磨勘轉左奉議郎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改知紹興府會稽縣】
鄧昌時 【 紹興十八年七月初四日以右宣教郎到任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尋醫罷任】
洪宜 【 紹興十九年四月十九日以左宣教郎到任十一年九月磨勘轉奉議郎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滿】
俞顏 【 紹興二十三年四月十七日以右通直郎到任二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滿】
章瑎 【 紹興二十六年四月十七日以右奉議郎到任二十七年轉右承議郎二十九年閏六月初二日任滿】
周邽 【 紹興二十九年閏六月二日以右宣教郎到任三十一年三月轉右通直郎三十二年九月轉奉議郎當月十二日任滿】
張傑 【 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十二日以右奉議郎到任當年十月轉右承議郎十二月初五日丁母憂】
趙茇 【 隆興元年二月初五日以右奉議郎到任當年十二月初五日罷】
馮世顯 【 隆興二年二月初五日以右宣教郎到任乾道二年十二月初五日轉通直郎二年十二月六日滿】
毛兟 【 乾道二年十二月六日以右宣教郎到任四年二月十五日轉右通直郎】
趙不(惟去隹改臾) 【 乾道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以左承事郎到任六年五月十日轉左宣教郎九年二月初二日任滿】
惠養民 【 乾道九年二月二日以右宣教郎到任當年二月二十日轉通直郎淳熙元年三月十三日賜緋魚袋二年二月十二日任滿】
何儼 【 淳熙二年三月十二日以奉議郎到任四年三月十一日賜緋魚袋當年三月二十六日任滿】
高鵬 【 淳熙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奉議郎到任】
胡燮 【 淳熙五年五月十日以宣教郎到任當年十月十日轉通直郎八年六月三日任滿】
孫泰輔 【 淳熙八年六月三日以宣教郎到任】
何武仲 【 淳熙九年八月二十二日以宣教郎到任十一年十一月初十日轉奉議郎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
蘇林 【 淳熙十二年十一月八日以宣教郎到任十三年六月二十日轉通直郎十五年十一月一日賜緋魚袋當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任滿】
邵暹 【 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以奉議郎到任四月初一日轉承議郎紹熙二年六月初一日轉朝奉郎八月初九日罷任】
王可大 【 紹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以宣教郎到任五年二月磨勘轉通直郎九月覃恩轉奉議郎賜緋魚袋慶元元年二月二十三日避親離任】
張宗穎 【 慶元元年十二月八日以朝散大夫到任三年二月二十二日通理離任】
葛拚 【 慶元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以奉議郎到任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轉承議郎閏二月十九日任滿】
何松通直郎
王中行 【 嘉泰元年四月三日以宣教郎到任二年三月十一日磨勘轉通直郎】
王松宣教郎
施一鳴宣教郎
唐仁傑宣教郎
潘檜 【 嘉定五年四月十六日以宣教郎到任十四年二月轉通直郎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滿】
陳德一 【 嘉定八年八月二十一日以宣教郎到任十一年十月轉承議郎十月二十五日任滿】
楊總 【 嘉定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以奉議郎到任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特差充淮東總領所幹辦公事】
曾樵 【 嘉定十四年六月十三日以通直郎到任十五年該寶賞轉奉議郎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通理替滿】
史湜 【 嘉定十六年十二月十四日以宣教郎到任十七年二月磨勘轉通直郎十月該覃恩轉奉議郎十一月賜緋魚袋寶慶元年十二月十七日滿】
呂延年 【 寶慶元年十二月十七日以通直郎到任二年正月七日得 旨與職事官差遣二月十四日除軍器監主簿離任】
王(冗去几改禹) 【 寶慶二年三月二十四日以通直郎到任當年十月磨勘轉奉議郎紹定二年四月初五日替滿】
趙伯代 【 寶慶二年四月初五日以承事郎到任四年正月磨勘轉宣教郎五月該慶典轉通直郎】
陳巽
沈愿
陳伯鼎
孫自中 【 嘉熙元年八月二十三日以奉議郎到任二年四月磨勘轉承議郎當年七月用戰功酬賞特轉朝奉大夫四年五月磨勘轉朝散大夫初四日滿替】
趙希(上合下曰) 【 嘉熙四年五月初四日以奉議郎到任淳祐 月磨勘轉承議郎三年二月磨勘轉朝奉郎當年十二月初三日滿替】
金應辰 【 淳祐三年十二月初三日以奉議郎到任五年六月磨勘轉承議郎】
黃湛 【 淳祐六年四月初二日以承事郎到任】
滕士脩 【 淳祐九年八月 日以承事郎到任】
惠德夫 【 淳祐十年二月十一日以通直郎到任十二年正月旦日磨勘轉奉議郎當年三月初八日準省劄特改差提領江淮茶鹽所主管文字】
顧嵒 【 淳祐十二年六月初二日以通直郎大理評事到任】
趙崇淗 【 寶祐二年三月十五日以奉議郎到任寶祐三年十月磨勘轉承議郎寶祐五年正月磨勘轉朝奉郎當年 月 日滿替】
杜林 【 宣教郎寶祐五年三月二十八日到任當年九月二十八日】
館驛〔亭附〕
朱池驛在縣西三十里當衢州大路
胥村驛在縣北二十五里當臨安府大路
三河驛在縣南五十里當婺州大路
萬松亭在州北二里
土貢
絹三匹
布一匹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絹舊一萬六百七十九匹三丈三尺七寸今四千六百六十疋有畸
紬舊一千八百八匹一尺五寸今一千三百七十六疋有畸
(帛系)舊九百三十二屯二兩七錢今二千六百五十兩
秋稅
苗米舊三千一百七十九石五斗四勝九合八勺今三千二百一十七石八斗有畸
茶租錢舊額三千二百七十二貫文
今收二千貫文
免役錢舊額一萬四千三百九十九貫六百一十八文
今收一萬一千五百三十一貫三百六十一文
和預買
絹舊一萬二千一百七匹今一萬一千六百七匹
紬舊四千五百匹今三千二百二十六匹
絲五千兩無增減
生紬線八百兩無增減
課利
茶
遞年批發四十四萬七千四百四十斤計引錢七萬五千五十二貫文紹興己未批發四十六萬四千一百四十斤計引錢七萬七千六百七十六貫文
今批發四十四萬二千二百斤計引錢九萬七千五百四貫文
遞年住賣一千九百四十斤計引錢三百四十貫文紹興己未住賣二千一百斤計引錢三百五十七貫文
今住賣一千六百斤計引錢三百五十二貫文
鹽
遞年一百六十七萬四千斤計引錢七萬二百二十二貫文紹興己未賣一百六十七萬八千二百斤計引錢七萬四百二十二貫文
今賣一百四十七萬七千八百斤計引錢一十萬三千四百四十六貫文
香
遞年一百一十一兩計引錢三百一貫五百文紹興己未賣一百一十兩四錢計引錢四百九十四貫三百六十文
今賣一百八十六兩六錢計引錢二百四貫一百四十五文
礬
遞年九百斤計引錢一百三十二貫文紹興己未賣一千斤計引錢一百四十四貫文
今賣一千一百三十七斤計引錢一百一十三貫七百文
酒稅
村坊舊額一十六處十處買撲六處分認元額一界淨利錢一萬二千九百七十三貫九百一十文
今額村坊一十一處買撲五處一界淨利錢九千九百七十八貫七百六十四文增添五分錢四千九百八十九貫三百八十二文
每月課利錢舊額一百八十二貫七百六十一文
今額九十貫九百文
牙契稅錢租額一千六百一十七貫紹興己未收六千八十貫
今收九千二百七十二貫五百文
寺觀
報恩廣孝禪寺
在水南五里山上慶厤中建名廣靈寺崇甯二年
詔改為崇甯萬壽禪寺政和元年改為天甯紹興七年
詔改今名
景德禪院
在百順門外四里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觀中建名多福院
國朝改今名 【 政和中改為神霄宮靖康初復舊】
法言寺
在水東門外西湖心靖康元年僧文佐造華嚴堂州人名之湖心寺建炎四年以遂安縣廢額榜今名寺為湖水環繞真是水中可居之地紹興八年作飛橋跨其西榜曰寶華洲又於寺東水際面東山作亭名曰晨光後改為浸雲湖中有畫舫名曰漾月齋今廢壞
觀音院
在望雲門外五里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觀中建
下塔院
在望雲門外五里有善導和上塔建中靖國元年知州馬玕於此祈禱有應請于
朝封廣道大師
高峰院
在東津山上距城五里唐善導和尚之道場院有靈感觀音像遇旱禱雨有應紹興七年知州胡寅作亭其上俯瞰二港匯流以其近嚴陵瀨名曰高風亭
九峰菴
在和平門外 里寶元二年建政和五年僧智自增廣環菴皆山山列九峰故以名
玉泉菴
在仁安山之東麓距城七里不知建造之始有陳學古隸書玉泉菴三字為之榜學古文惠公之子也書肖其父菴之西有泉冬夏不竭昔人甃石為瀑流如噴玉然故以名之舊有屋相對名玉泉亭紹興八年移亭跨水上即故基作性樂堂又即玉泉亭之南近水源作亭名曲水甃石其中可以流觴亭相對有屋故諫議大夫江公望名唯菴菴之上有石佛歲久其石漸長殆所謂息石也初入山縈紆松徑有亭當路名曰尋幽又自石磴而上有亭名曰競秀然後至庵
龍堂院
在城之北半里舊在仁安山下朱梁時移於此
澄溪菴
在仁安山麓相傳為唐韶國師建菴處按澄溪菴舊在城東碧溪經亂不存紹興五年僧道照即此地作屋以居州人為取庵名榜之
雲居菴
在城之東三里
國朝康定中立名
靈瑞院
在宣政鄉桐溪距城十五里後唐時道人智通作菴於此
國朝開寶中僧道寶即遺基募緣建
集福院
在宣政鄉大洋距城二十五里相傳有僧於此地拾得一石像佛形因作小寮
國朝乾德中刱為院
下竺院
在宣政鄉下竺源距城三十里相傳後唐時有僧作菴於此後漸成小院因地立名
大甯院
在宣政鄉下竺源距城三十五里唐光啟二年建
太平院
在白鳩鄉三河距城五十里舊院久廢漢乾祐二年僧曉明即故基重建
資壽院
在白鳩鄉石塘距城四十五里相傳有僧於此拾得泥佛因作菴後建為院
悟真院
在新亭鄉杜塘距城三十里唐慶明中建
興福院
在新亭鄉巖山距城二十五里舊係明山巖前寺唐會昌中廢至錢氏當
國朝乾德中重建政和五年僧靈皎出緡錢八百萬一新之故諫議大夫江公望為之記
仁王院
在新亭鄉翁村距城二十里後唐時建
靈石院
在新亭鄉守祿村朱梁時有僧作菴於此
國朝建中靖國年知州馬玕為立此名
福安院
在龍山鄉黃饒距城三十五里錢氏時有僧作小寮後漸成院因立此名
極證院
在龍山鄉盤常距城二十里
國朝元豐中建
崇勝院
在慈順鄉唐村距城三十里舊名龍門白佛院大中祥符八年
敕賜今額院昔有僧義澄號常坐不睡長老真宗嘗賜以御製詩云止觀心地法色相本皆空禪慧明宗性超然萬法中院有大中祥符二年賜義澄物數劄子
仁宗御飛白書五軸
皇太妃已下施利興義澄劄子及
皇太后賜銀二百二十四兩令作水陸道場資薦
真宗忌辰劄子今並存
資福院
在慈順鄉沙坑距城五十里
依圓院
在慈順鄉石樓距城五十里唐末建
竹林院
在慈順鄉楊溪距城六十里
國朝皇祐元年建
壽聖普光院
在慈順鄉朱池距城三十五里唐時建名普光院
國朝賜壽聖普光院
白佛院
在仁行鄉闇闡口
國朝淳化中建
法源院
在芝川鄉安仁距城四十五里舊名歸善寺國朝嘉祐二年改賜今名
鳳山院
在仁行鄉莆田村距城六十里院基山勢如鳳因以取名
道泉菴在芝川鄉上梓距城四十里
國朝開寶中建
龍門菴
在芝川鄉胥口距城三十里
國朝開寶中建
粉泉菴
在仁行鄉仁安嶺距城十二里
雲岫菴
在建德鄉利距距城二十里
祠廟
東嶽廟
在城西唐浦距城五里
仁安靈應王廟
在嘉貺門外二里據廟記神姓邵名仁祥字安國性倨傲不拘小節隱烏龍山嘗謁縣令令怒其無禮因笞殺之仁詳且死語人曰吾三日內必報之至期雷電晦冥有大白蛇長數十丈至縣庭中令驚怖立死神空中語人曰立廟祀我吾當福汝時唐正 【 本字犯仁宗嫌名】 觀三年也舊經載梁時封證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應王後或封護境感應王國朝熙甯八年封仁安靈應王 【 按天聖十年章岷所作廟碑謂錢武肅王嘗禱以濟師有應又云年載寖遠無書靡存護境之稱傳於里俗徒觀題榜莫究真偽疑為錢氏所封岷以無據不敢臆斷後人乃謂天聖中封爵非也】 紹興二十九年加封忠顯乾道二年又加昭惠累封至八字曰忠顯仁安靈應昭惠
鎮甯侯廟
在城東五里神有弟妹三人梁正 【 本字犯仁宗嫌名】 明四年敕睦州土地神兄封鎮甯侯神弟封保靜侯神妹封慶安夫人告命今存
廣信王廟
在城西五里據廟記神姓柳本河東人東晉時為新安內史本廟在分水縣柳山梁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明四年贈尚書左僕射封廣福侯 【 後唐清泰三年封鴻仁廣信王告命今存】
甯順廟
距城隔江二里地名夫子隴俗稱倪祖夫人其神夫倪可耕神妃則陳氏生子一人倪惇媳婦化氏先因梁武帝大同年中侯景之亂軍士恟恟坐甲圍?時暑炎熾諸軍渴乏不能水無屨跣足驀逢一嫗一樵寓眾兵中攜一熟水瓶令卒伍傾飲不竭復勞以草屨令均躡之逡巡鼓風無蹤諸卒驚駭梁皇聞其事狀採訪所居迺新定郡南 【 舊本新安郡東南角】 傭民倪氏母子有遊神攝化之術顯保國護境之功詢已逝矣建立祠祀梁太清六年正月甲申遣侍中馮道元持冊謚以顯應妃子封廣利王化氏封東林郡君廟宇常遭渰寖於唐正 【 本字犯諱】 觀三年中書令馬周遷廟徙于夫子隴號曰詔山 【 南唐李主景保大七年中宣城寇叛夢神驅水援之其寇果潰因滋效實兩遣推忠協謀功臣甯國軍節度使光祿大夫行御史中丞黃台持節追冊陳氏加為顯應慈節聖妃子倪惇加封崇福廣利王媳婦化氏封保甯夫人仍捨鍍金銀香爐金絲縷珠蹙翠寶冠各一所唐龍紀元年刺史因夢所感迺旌其廟表于朝忠烈太守陳晟亦嘗詣廟祭告稱妃之姪孫祈保境城并吳越國王錢鏐行制贈為顯應甯順妃廟天福四年紀天遣牙將右監門徐唐卿曾持冊於神累獲徵應】 周顯德六年七月奉吳越國王旨揮立石少保兼司空同發遣軍政事碩譔并書碑石具載甚詳凡郡內軍民祈禱其應兆隨誠立響非止一端枚舉稍繁 【 開元十三年東封吳兢請以歲時中分後一日行中祀之禮詔從之】
國朝景德四年六月諸路亢旱降
御筆手書責令守令精加祈禱於廟即時降雨起雲陰霈三晝夜申送轉運使保奏是歲漕使胡公 【 諱則】 遣本司管勾文字儒林郎周寬夫到廟祈求雨暘甚獲感應大中祥符初得
旨降付轉運使令守令常加崇奉加法修葺廟宇整肅長吏以時致祭改封顯應正節聖妃仍從舊稱中書門下所降敕牒綾疏與神諸頒封誥牒無直廟者俱留州庫祥符三年六月尚書禮部符以杭越二州到廟禱雨有感奉○ 【 宣和二年方臘之亂焚毀其廟知州周格委知縣葉輝重建廟事詳於傳】 敕加封顯應正節聖惠妃子加封崇福承烈廣利王化氏加封保甯協順夫人仍降賜錢三千貫修廟 【 按新定雜記舊本是神未建祠之先已有城下正臨土地廟其神起自三國時迺五臺山突得骨汨兄妹弟三人流入吳境寓此為神唐末兩浙觀察使錢鏐具聞朱梁末主正明四年二月方封神爵蓋聖妃所受梁朝爵號迺在其先也】
蔣山明帝府君廟
神諱子文姓蔣氏梁天監中封今廟在水南二里相傳為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元十一年立 【 一在靖林距城十五里又有祭龍壇在城西建昌山龍王廟側】
隋司徒追封忠烈潁川陳公新廟
在建德鄉集賢村銅官山距城六十里據廟碑神名果仁仕隋當義甯中群雄交作司徒統眾晉陵窺覦者畏伏旁衛江浙至唐乾符二年鎮海軍叛卒王郢緣海為寇節度觀察處置使禱謁有應置廟郭南門具以事聞追封忠烈公中和三年太守潁川公屯青溪土團兵士鎮銅官山江女柅制衢信黟歙即其地建新廟按果仁及其事蹟皆不見於史傳其曰太守潁川公則陳晟也經方臘之亂兩廟皆不存宣和四年重建郭南門廟於建安山下既又鄉民即故基立廟
威濟廟
在罾潭嶺距城二十里舊罾潭神廟因討平方臘之亂神有潛助之功宣撫使聞于朝宣和三年賜廟額今遇旱禱之須臾獲應
英烈王廟
在胥嶺蓋伍子胥別廟舊不載祀典紹興九年因修圖經考正本原取吳山本廟封爵名之歲時遣官致祭焉
朱太守祠
在烏隴漢會稽太守朱買臣之神也又有別廟在朱池舊亦不載祀典紹興九年因修圖經知為會稽郡地買臣故鄉為加增葺歲時祀之
馬目山新廟
在馬目浦口瀕江距城三十里唐文宗時刺史呂述建按述記謂先是州之右有潭曰罾潭其深無至鱗物宅焉因立廟潭上而馬目顧無之每有禱則附而祝曰告于罾潭馬目之神開成己未歲旱請于神曰能雨則立廟越三日而雨乃泝江四十里躬擇神居依山取勢以為新廟至今歲時祀焉水旱祈輒應
兩港龍王廟
在水南先是雨漲則二水爭行溢入城為患元祐八年知州呂希純即二港匯流處立廟又為文以祭二港龍神俾如兄弟更相遜避自是無復水患者四十年而歲久廟廢紹興四年水患復作州人相與重建自是安流今遷在望雲門外東山上其廢興始末附見前卷祠廟門
山〔巖洞附〕
建安山
在城中百順門內
仁安山在城北一里高六百丈周回一百六十里舊名烏龍山其傍當驛路有嶺亦名烏龍嶺宣和初臣寮建言謂龍為君象應州縣山水地名有龍字者當避及方臘之亂復言狂賊竊發由土地之名未正乞錫以忠順之名鎮定一方乃詔州縣鄉名及山與嶺悉改今名
平壁山
在城西十里千仞壁立因以得名
松巖
在城東南十里上有孤松奇秀特出因以得名
項山洞
在龍山鄉松原距州四十五里水涌石以出溉田甚廣冬夏不竭歲旱郡人取水城中禱焉其應如響
馬目山
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山有峰如馬首狀中有小峰如馬首之目因以得名山有神廟 【 已見祠廟門】
吳氏山
在城西北四十里山下多吳姓人因名吳村唐天寶中敕以名山
銅官山
在縣西八十里舊經載新安記云秦時於此置官采銅因以為名
幽徑山
在朱池西五里距縣四十里有漢朱太守墓
三雄山
郡國志云上有顯庭石門關多牛馬跡在石上
都督山
郡國志云山極高峻臨江以占吉凶石崩墜水內者死到半山而止者吉消散至水際者免又有承金山相次以占吉凶焉
界山
郡國志云山欲雨輒聞鐘鼓之聲與人擊之無異
公山
郡國志云山出水水有橘自然泛來行人噉之恣飽食則可將去則病
自三雄山以下皆出太平寰宇記其謂郡國志非後漢書之郡國志也舊皆不載今淳安有都督遂安有公山未詳是否而三雄界山則莫知所在樂史以為皆建德境內也史多藏異書必有所據
水〔溪灘津渡湖池附〕
新安江 【 一名歙江一名歙港】
在城南來自徽州至城東二里合婺港又東入浙江按唐六典浙江水有三源此其一也
東陽江 【 一名婺港】 在城東南二里來自婺州與歙港合
七里灘
在城東四十里山峽之中諺云有風七里無風七十里因以名之
罾潭
在州西南十七里潭上有神祠 【 已見祠廟門】
胥口江
在州東二十五里地名胥村故以名水
灘
烏石灘 方門灘 大浪灘
中瀆灘 凍身灘 倉厚灘
揚溪灘 石關灘 馬目灘
海瀨灘 平壁灘 唐浦灘
王家灘 石壁灘 魚梁灘
顏戽灘 三河灘
津渡
東津渡在縣東南
水南渡在縣西南
小里渡在縣東十里
受祿渡在縣東十五里
胥口渡在縣東二十里
沈塢渡在縣南十五里
石壁渡在縣南二十里
石塘渡在縣南四十里
三河渡在縣南六十里
廟山渡在縣西五里
宮裝渡在縣西十里
罾潭渡在縣西二十里
馬目渡在縣西三十里
楊溪渡在縣西三十五里
朱池渡在縣西三十里
歙村渡在縣西四十里
白沙渡在縣西六十里
銅官渡在縣西七十里
小洋渡在縣西三十五里
盦裏渡在縣南三十里
湖
在安泰門外廣袤五百四十二丈唐咸通中刺史侯溫開置見方千集有侯郎中新置西湖詩詩有一夕機謀萬古存之句 【 寶華洲在其中】
國朝靖康元年知州凌唐佐申乞充放生池詎今不廢
池
一在城西桂志塘 【 志一作枝】
一在百順門外
古跡
黃饒距城四十里相傳黃巢為亂欲過郡時陳尊宿在城中語郡人曰勿憂乃織大草屨置之城西三十里外木杪賊至視之曰彼有人焉遂出境後因名其地言為黃巢所饒蓋俗語也 【 地產烏椑絕佳甲於州境內】
胥村距城四十里相傳伍子胥嘗逃難抵此後以名村有廟 【 已見祠廟門】
朱池距城三十里相傳朱買臣讀書處其東有朱太守祠唐李頻文其碑石今不存而文傳然詞頗淺近又頻集不載為可疑文謂吳王濞舉兵民不遑居公逃難至此挹下涯水飲之曰水香而善其地可居於是深入大周 【 大周地名】 得地為蓬蓽而居之後去官因家於下涯之上築室讀書鑿池為滌硯所後人即其姓而名之曰朱池因其地招公之來名其里與橋皆曰招賢此皆本傳所無者其它皆放本傳傳謂買臣語其妻我五十當貴今已四十餘矣而碑作四十當貴今三十九矣當是故為立異又云咸帝末年立祠于烏隴之後今又立祠于朱池而不著歲月今二祠俱存
烏龍山顛之北有泉為二池一清一濁方圓丈餘相傳謂之聖水歲旱酌取清者祈求率有應今鄰州禱雨亦來取之
賢令
房琯字次律開元中坐訊獄非是貶睦州司戶復為縣所至上德化興善利以治最顯
人物
許法稜字道沖縣人唐代宗永泰中取帛聘不就何起門縣人父死廬於墓唐大歷中刺史蕭定以狀聞天子旌表門閭
碑碣
縣碑唐會昌四年八月一日立進士張秉文
隋司徒陳公新廟碑唐中和三年婺州軍事判官前福建等州觀察巡官鄉貢進士許郴文在本廟 【 舊經謂不鐫年代今視所刻年代甚明】
馬目山新廟碑開成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刺史呂述文在本廟
右三碑皆載舊經今唯縣碑不存
九峰庵記贈諫議大夫江公望撰在本庵
興福院記贈諫議大夫江公望撰在本院
墳墓
漢會稽太守朱買臣墓在幽徑山 【 按朱異嚴州事跡曰朱池之西有山名幽徑世謂買臣舊葬之山山有叢棘俗號朱太守墓】
烏龍 廟碑宣德郎團練推官
圖經卷第二 【 此卷板心原標一百葉至一百二十八葉】
圖經卷第三
歷代沿革三
望淳安縣本歙縣東鄉新定里之地孫權既定山越分歙置為始新縣隸新都郡而縣為郡治晉平吳改郡曰新安而縣仍舊名歷宋齊梁陳不改隋開皇九年郡廢改縣曰新安縣婺州仁壽三年置睦州縣復隸焉仍為州治大業初改縣曰雉山隸遂安郡又為郡治唐武德四年郡復為睦州文明元年復改縣曰新安神功元年州治自縣徙建德開元二十年改曰還淳永正 【 本字犯仁宗嫌名】 元年改曰青溪歷唐末五代及錢氏汔
國朝無所改易宣和三年平方臘
詔改曰淳安唐志為上縣
國史九域志為望縣
縣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建德縣界八十里以銅官嶺為界自界至建德八十六里
西至遂安縣界七十三里以楊嶺為界自界至遂安四十五里
南至遂安縣界四十三里以雲濛山安硎嶺為界自界至遂安四十里
北至臨安府昌化縣界一百五十九里以審嶺為界自界至昌化七十五里
東南到壽昌縣界七十五里以遼嶺為界自界到壽昌五十里
西南到遂安縣界二十里以桐橋為界自界到遂安四十三里
東北到分水縣界八十六里以塔嶺為界自界到分水六十里
西北到徽州歙縣界九十七里以深渡為界自界到歙縣一百一十里
水路
歙港水路在縣南西泝至徽州一百六十里東沿至本州一百六十里勝四百斛舟
城社
輿地志云郡城賀齊所築自是汔唐神功閱四百八十九年為郡治 【 郡廢於開皇九年至仁壽三年即新安故城置睦州其閒不為郡治者十四年】 東面濠上西面臨谷南枕新安江北連岡阜周回二里二百二十五步今仍舊阯東距州一百六十六里社壇在縣西五里
鄉里 【 舊經云舊管鄉二十四今管十五今據本縣見管鄉十四與九域志合】
開化鄉管里七
存鳳里 中節里 慈善里
龍亭里 四郭里 保安里
五龍里
進賢鄉管里八
宣化里
富康里 歙口里 裏湖里
公山里 仁孝里
梓桐鄉管里八
仙壇里 召石里 慈口里
普慈里 雲源里 富皇里
養村里 龍源里
仁壽鄉管里十
雲濛里 義合里 飛龍里
新期里 風潭里 賴爵里
方村里 浦首里 凌祐里
察源里
龍山鄉管里六
永暉里 臨津里 永甯里
合楊里 皎鑑里 成山里
蒙福鄉管里八
感化里 布正里 元殊里
大明里 順政里 軒渚里
馬頭里 小溪里
太平鄉管里七
安平里 雲燭里 豐家里
蕩雲里 現黃里 汪材里
石村里
清平鄉管里九
尋鳳里 舞卮里 臨池里
富鴻里 從務里 口積里
槐嶺里 嶺北里 重硎里
昌期鄉管里十一
青善里 遵孝里 招仁里
柵源里 鶴鳴里 富過里
三會里 西陽里 依源里
厭口里 富息里
常樂鄉管里八
高貴里 上貴里 綾爛里
楊岸里 下諸里 龍源里
山下里 布山里
安樂鄉管里六
安定里 塔嶺里 豐源里
大有里 富昌里 郎洞里
長樂鄉管里七
官田里 雲潭里 喻口里
上寒里 桐山里 青源里
龍村里
永平鄉管里十
洪下里 富財里 來人里
永平里 富至里 余葉里
始新里 湖頭里 德教里
過村里
青溪鄉管里七
千仞里 觀停里 清義里
孤滕里 安順里 字化里
富量里
戶口
舊經載晉太康戶六百二十六而不載
國朝戶口數紹興己未戶一萬五千三百四十六丁二萬五千二百九十二
今戶口
戶一萬八千七百二十六
丁四萬五千七百九十七
學校
至聖文宣王廟在縣西八十步崇甯中
詔州縣建學即廟為之歲久頹圮紹興九年縣丞兼權縣事汪仔葺而新之縣人前太僕少卿方聞為之記
廨舍
縣衙在縣城正北 【 係京朝官知縣事】
丞廨舍在縣衙西
主簿廨舍在縣衙西
尉司在縣衙西南
監稅務官廨舍在縣衙西南
監酒務官廨舍在縣衙東南
港口巡檢司在縣東南三十里 【 國朝寶元二年刱立管土軍一百人】
威平洞巡檢司在縣西距縣四十里 【 舊名幫源洞屬萬年鄉宣和二年方臘據洞作亂三年討平之】
【 詔改洞曰咸平鄉曰永平置巡檢司管土軍三百人紹興八年省為一百五十人】
館驛
新安驛在縣城西 【 舊名青溪驛】
倉務
縣倉在縣衙內東偏
酒務在縣衙東
稅務在縣衙西南
土貢
絹四匹
布三匹
稅賦〔茶租免役和預買附〕
夏稅
絹舊額一萬三千二百三十六匹七尺九寸
今收四千九百八十三匹有畸
紬舊額三千六百五十五匹二丈五尺一寸
今收二千五百六十二匹有畸
綿舊額一千一百六十四屯二兩八錢
今收二千三百五十五兩
秋稅
苗米舊額四千七百九十三石五斗八勝四勺
今收五千九百九十九石七斗有畸
茶租錢舊額三千五百七十七貫文
今額六千貫文
免役錢舊額一萬二千七百八十一貫三百四十五文
今額一萬五千二百四十八貫六百七十二文
和預買
絹舊額一萬四千二百五十五匹
今收一萬三千七百五十五匹
紬舊額五千四百匹
今收三千八百七十匹
絲舊額四千兩
今收五千五百兩
生紬線舊額八百兩
今收一千兩
課利
茶
遞年批發八十一萬二千四百斤計引錢一十三萬七千一百八貫文紹興己未批發九十四萬四千一百斤計引錢一十六萬四百九十六貫文
今批發九十三萬四千一百斤計引錢二十萬五千五百二貫文
遞年住賣五百斤計引錢八十五貫文
今賣一千斤計引錢二百二十貫文
鹽
遞年五十一萬八千四百斤計引錢二萬二千三百八十六貫文紹興己未賣五十三萬五千二百斤計引錢二萬三千一百七十九貫文
今賣一百二十八萬三千四百斤計引錢八萬九千八百三十八貫文
香無額
礬
遞年二百斤計引錢三十貫文紹興己未賣四百斤計引錢六十貫文
今賣四百一十四斤計引錢四十一貫四百文
酒稅
縣郭酒務舊係人戶買撲元額一界淨利錢六千四百一十貫文每月課利錢七十三貫三百二十五文紹興六年知州胡寅請于
朝設置官酒務認還各課錢外以所得息錢充本州經費計紹興七年所收除還外為錢二萬九千三百五十八貫三百三十三文
今額收一界淨利錢九千六十貫文增添五分錢四千五百三十貫文
每月課利錢七十三貫三百二十五文
村坊舊管一十二處三處買撲九處分認元額一界淨利錢一萬七百五十三貫九百七十四文紹興己未每月課利錢一百三十五貫五百七十一文
今四處買撲八處分認收一界淨利錢一萬二十二貫八十一文增添五分錢四千五百六十一貫四十四文
每月課利錢九十八貫七百三十九文
稅務租額五千二百五十八貫文紹興己未收五千四百一十九貫文
今收七千八十九貫九百六十五文
牙契稅錢租額一千三百五十三貫文紹興己未收二千四百九十七貫文
今收四千二百九十二貫三百四十二文
寺觀
天樂觀
在昌期鄉漢乾祐元年建名常樂觀耆舊相傳昔有道士徐姓年八十一夢大羅天賜詩云片善文章莫自輕大羅天上望歸程銀河別有乘槎路月苑甯無折桂名鸞鶴相迎歸碧洞煙霞接引到神京使卿便作遊仙客布德行恩救萬靈明日白眾尸解而去
國朝宣和元年 詔天下宮觀及三十開以上者賜額州具以開遂賜今名
靈巖宮
在縣東北四里今廢
洞靈宮
在蒙福鄉係遂安縣廢額紹興八年道士高大有請于州即靈巖山建
靈耀宮
在進賢鄉舊為女冠所居今廢
神景寺
在縣西五里唐大中元年建係尼寺久廢後移社壇于其地
保安寺
在縣衙西晉天福八年建
轉教寺
在縣西二里齊昇平三年建
國朝天聖中 詔重修經方臘之亂不存後稍葺之
彌陀院
在縣前溪南二里唐廣明二年建
無礙院
在縣西二里治平三年建
廣明院
在縣西二里唐廣明元年建
靈瑞院
在縣東西里舊係靈巖道宮相傳漢乾祐二年改為僧院易今名
聖德寺
在縣東北紹興五年僧曇素請于州得桐廬縣廢額建
永初院
在龍山鄉唐大中年建名興福新會院
國朝康定中賜今名
法照院
在蒙福鄉唐咸通八年建名大明院
國朝大中祥符九年中書劄子睦州十四處寺院未有
敕額賜今名
石佛院
在仁壽鄉乾德元年建相傳有地名富常潭石佛現長六尺五寸迎置于院因以名
普安院
在仁壽鄉建隆三年建
冰絜院
在仁壽鄉建隆二年建
富興院
在太平鄉乾德元年建
靈源院
在太平鄉晉天福八年建
回向院
在太平鄉慶歷中建
某褚院
在清平鄉唐咸通八年建
富洪院
在清平鄉唐大中六年建
臨池院
在清平鄉周廣順四年建
富巖寺
在進賢鄉晉天福四年建
靈耀院
在進賢鄉舊係女冠靈耀宮後唐長興四年改為僧院仍其名
柵源院
在昌期鄉不知所建年代院有至道三年知縣事孫讜撰重建殿宇記有云越王勾踐襲吳兵行之際於此源口立砦柵千載而下始有是寺因地而稱又曰寺有聖者像鄉民歲時旱暵不待暴尪禱必獲應又曰院壁得咸通十三年沙門師魯書武宗詔毀天下佛寺聖者之像巋然曾不焦壞洎像教復興邑人王璿得之於山塢泥潦之中相好儼然蓋彰是教之不可泯其大要如此
三會寺
在昌期鄉梁大同三年建
鶴鳴院
在昌期鄉唐武德元年建
靈巖院
在常樂鄉唐咸通八年建
龍泉院
在昌期鄉唐咸通七年建院有泉一泓許能出雲雨以蘇旱乾疑有龍在焉因以名國朝政和六年縣人裒錢一新贈諫議大夫江公望為之記具載龍泉之異其略曰一斛之水甚微龍託之而神濡為膏澤以福於人而佛祠託之以興餘不盡載
靜樂院
在常樂鄉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觀元年建
國朝熙甯四年重建見進士徐龜蒙所作記
豐源院
在安樂鄉梁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明二年建
沙硎院
在安樂鄉唐會昌六年建 【 按武宗方毀天下佛寺不應當時所建或地僻鄉民私立不然年代傳誤也】
新定院
在安樂鄉建隆二年建
主教院
在長樂鄉後唐清泰二年建
清泉院
在長樂鄉後唐長興三年建
龍華寺
在青溪鄉舊名永泰不知所建年代寺有寶大二年鄉嵒將方鄴等乞重修狀後判依執押字及有寶大三年睦州請僧住持帖後繫司空判軍州事郭押皆見存 【 按寶大寶正皆錢氏年號別見事志】
國朝政和三年以犯
哲宗陵名改今名
惠明院
在仁壽鄉雲濛山舊名雲濛庵紹興元年僧楚月詣
行在所陳請得臨安府廢額歸以名其院院有保甯庵慶壽堂見宣和六年縣人方聞所題石刻
神景尼寺
在縣東唐大中元年建
龍巖尼寺
今廢
靜居尼寺
今廢
祠廟
城隍廟
在縣內東偏
真應廟
在縣內其神方儲相傳後漢時以賢良方正仕和帝後為洛陽令卒贈黟縣侯立廟名洛陽唐垂拱四年為狄梁公焚毀後邑人復立之
國朝政和七年縣人方適方奕與父老狀其靈異列于轉運使轉運使為請于
朝賜今額其後裔方誾方聞今皆歷顯官
南部行事廟
在縣西相傳為方儲之兄名儕後漢時封關內侯補南部行事在任有恩及民因為立廟
都督廟
在縣前渡南瀕江相傳為方儲弟儼後漢時為大都督既死為立廟其後見夢於人人為更廟於南山因名都督山
五龍廟
在縣東五里相傳其神為方儲之子名觀之
宋齊印相公祠
在昌期鄉相傳齊邱嘗避地居此終焉按齊邱晚為李璟放于青陽縊而死不知此何據且為何神也今一鄉多宋姓自言皆其後裔祠有靈異鄉民歲時禱祀焉
烏龍廟二
一在清平鄉尋鳳里按章岷所作烏龍山廟記載邵仁詳之先因石勒之亂渡江有名敷者嘗為東陽太守敷之孫曰坦仕為新安令宋元嘉二年卒葬青溪邑之現王山時有相其墓者曰後當有王侯之封宋齊閒使望氣者占之因斷其地脈復有相者云猶當出陰中王唐正 【 本字犯 仁宗嫌名】 觀中仁詳以處士為建德令周光敏所害後為烏龍山之神卜宅之吉至是果驗本廟在烏龍山下而此廟之神疑為坦也廟有碑刻元祐三年鄉民邵宗旺等捨山林以奉遠祖仁安靈應王蓋指為仁詳別廟也
一在太平鄉廟亦有碑大中祥符五年所刻載仁詳清平鄉人既被害歸其柩尋鳳里葬焉前廟乃即其地此廟為邵詔者所建亦仁詳之後裔其文詞淺俚不足錄今兩鄉歲時各於其廟奉祀焉
何侍郎廟
在安樂鄉廟有碑載神為何姓而不著名謂其先從晉過江卜居新安仕陳文宣帝位吏部侍郎以讒見戮太建二年立廟按陳文帝之後為宣帝宣帝即位改元太建今曰仕文宣帝而以立廟于太建其說乖戾餘載年代尤差互皆不足考證後列何姓者數人當是共立廟以祀其先借為此官稱爾然傳世既久亦不必毀云
項仙姑廟
在蒙福鄉耆舊相傳項氏姊妹自其家歸甯臨流欲渡無船因以帔為梁而過後人名其地為渡瀆
山
雉山
在縣西南一里周回七里四十步舊經載新安記云郡西南渡水一里餘有山如鳳立雉蹲因以為名隋嘗取以史縣
都督山
在縣南即方儼嘗所居也山因以得名
靈巖山
在縣東北六里周回十二里舊經載地理志云吳永安五年黃龍見於此因名龍山唐元和元年觀察使牒改今名
邁山
在縣西北六里舊經載新安記云其山重疊邁於諸山故以名今觀山形盤礡連延四面諸山皆若相向
南來山
在縣西北一百三十里山勢自北來南故以名
東泉山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舊名覆船取山形之似其南出泉三派並東注唐元和中觀察使牒改今名
重阬山
在縣東八十里山有二阬故以名
蔗山
在縣東四十二里中閒平地二頃故老相傳云昔人於此種甘蔗因以名山
雲濛山
在縣南十八里高五百丈周圍七十里出眾山之上天欲雨先見雲霧滃然濛其上故以名 【 山下有廟相傳為漢時建而無年代可考又謂舊封護國府君後封錢國王謂是國朝仁宗時亦無可據】
水〔溪灘津渡附〕
新安江
在縣南出徽州自歙縣深渡入縣界至白馬砂入建德縣界湍險迅急春夏漲濫中流不可行舟冬科澄澈見底故沈約詩云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清淺皎鑑無冬春李白亦云青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東溪
在縣東一里
灘
深渡灘 息灘 慈灘
龜石灘 黃石灘 顧(王民)灘
賴雀灘 麻車灘 浪渴灘
盧堪灘 額賴灘 羅頂灘
義里灘 小溪灘
津渡
縣前渡在縣南
召石渡在縣西九里
息灘下渡在縣西三十里
軒渚小溪渡在縣東五十一里
古跡
錦砂村
在縣西八里舊經據新安記云林木森聳波流澄澈映石如錦故以名寰宇記云傍山依壑素波澄映錦石舒文冠軍吳喜聞而造焉鼓枻游泛彌旬忘返歎曰名山幽谷故不虛賞使人喪朱門之志
軒清溪
在縣東五十一里新安記云洛陽令方儲乘鶴軒至此登船遂以名溪後人復立廟以祀仙翁名軒駐言鶴軒嘗駐此也
時里石門
在縣西四十里輿地志云石門關者神門也常為霧塞無人得見孫和太子避難至此逢大雨平地盡沒即以白牛白馬祠祭天地神祇三日雨歇見有石門今驗見存
廢昌亭
在縣東十里輿地志云梁天監二年郡守任昉於此亭送許由
右建德府府境圖東西三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十里東至臨安府三百一十里西至徽州三百七十里南至婺州一百五十里北至臨安府二百七十里東南到婺州一百八十里西南到衢州二百一十里東北到臨安府三百一十里西北到徽州三百一十里其水路東沿浙江至東梓浦入臨安界一百三十三里南泝東陽江至三河湍入婺州界五十里西北泝新安江至街口渡入徽州界二百五十里
圖經卷第三 【 終此卷板心原標一百二十九葉至一百四十九葉】
跋
爽秋六兄屬從
文瀾閣鈔景定嚴州續志十卷以寄京邸
閣本即從宋刊新定續志而出四庫總目續志條下載有紹興舊志今佚之語按之士禮居題跋記新定續志夾注嚴州圖經為嚴姓物嚴於數年前得於崑山價止青蚨三兩二錢藏金紙面裝四冊止存三卷一百二十八葉云是太倉金元功家物及檢葉文莊菉竹堂書目載有嚴州圖經無卷數冊數當是葉傳之金而金又散出者也先是書友攜是書來索直百千余未及還價而即取去後嚴持示錢竹汀先生先生以為世無二本當寶愛之故近日欲請觀每託言為友借去不能再見然屬書友及與嚴素識者往探消息總以議價定妥然後索歸惜余買書金盡未能如數與之致書不能復合云云亂後此書為陸存齋所得今借而影鈔卷端有嚴豹人小印的為嚴氏舊藏惟首卷葉數為書估改填以順次第其實尚闕十數葉其後五卷更不可攷矣既鈔藏於八千卷樓復鈔寄爽秋以冠景定之續爽秋方僉理各國事務重洋絕域山川風土商貨互巿罔不歸之譯治近年日本高麗舊刊古籍日出不窮禮失求野安知後闕五卷不更為爽秋搜得而合延津之劍以慰桑梓之思乎光緒壬辰閏六月三日錢塘弟丁丙識
嚴州圖經重刊校字記
第一葉陰七行珠潢疏潤疏疑作流
陰八行聰達蘊自然之質 原作聰建案聰建不可通聰達有才見漢淮陽王憲傳聰達方直見後漢蔡邕傳辯知聰達見說苑清則聰達見道德指歸論其外尚多今改
第七葉原八之十二陽五行而汛歷代以來句疑有闕文
子城圖東銀潢左異南翔□字闕 常倉疑是常平倉府內外城圖即作常平
建德府內外城圖縣丞廳北側有一廳字上不知原有字否 大成殿東有廳而上無字
建德縣境圖西北徐偃王廟南資□□ □勝院不知是原闕否案後圖經是資福院崇勝院 建德鄉東南□□□無字亦原闕否
淳安縣圖安福經作蒙福集賢經作進賢和義鄉圖經無之圖經之清溪鄉此亦無之 縣內東嶽廟右□應廟不知原闕否查圖經是真應廟補 縣東某諸院圖經作某褚未知孰是 東南龍巖院疑即圖經龍巖尼寺
遂安縣圖西城隍廟右平倉疑是常平倉
分水縣圖東北秦逝山 謹案
一統志作秦遊山疑遊字是今改 西北□鴻寺原闕
圖經卷第一第一葉原作卅九自此下至卷一止九十九號四十葉後有又四十一葉
第五葉原四十三陽五行東北曰有順案前建德府內外城圖府境總圖皆作柏順不知誰是 注善利門舊有復城出溪湖兩閒復城當作複城今改兩閒二字疑
第八葉原四十五陰四行知州陳公公亮以新定下缺一行
第十一葉原四十八陽六行抵當庫在州東 【 □比較務】 案比較務上闕一字
第十二葉原四十九陽六行壯城營注闕十餘字
第十八葉原五十五陰五行紬舊額二萬二千 百六十二匹案千字下空一格原闕
第二十葉原五十八陰七行原闕
第二十二葉陰七行國朝皇祐中建至二十三葉陰六行古跡止原作六十一號
第二十三葉陵仙角起至蕭幾卒于官原作六十號今改正
第二十四葉原六十一江秉之下所得秩悉散之親故此據南史宋史秩下有祿字 羊欣下人生仕官至二千石案南史宋史均作人生仕宦今改
第三十葉原六十七陽十行鄭仁弼自尉衛少卿拜案唐書祗有衛尉少卿今改正
陰一行呂述注自鹽欽推官祠部郎中拜欽字當是鐵字今改唐書無鹽欽推官
第四十一葉原七十七陽九行張宗愈以朝奉郎提轉主藏庫到轉主疑是轄左今改
陰一行徐材開禧二年三月滿次行衛溉寶慶元年到中闕開禧嘉定二十年題名查次葉陰第七行柴幾是開禧元年到由柴幾以下至衛樸共十一人到滿年月正在開禧嘉定二十年中是柴幾應接徐材之後衛溉應接衛樸之後柴幾以開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到徐材以開禧二年三月滿元年二年必有一誤
又寫書人貢一疑云查正倅題名職官朱翬以下多第七十七葉職官二十名且年月不符合七十八葉曾桌到官年月適與朱翬交替月日合十三年三字疑係五年此七十七葉之趙師□以下二十名當在添倅職官趙子覺以後則年月相符且添倅職官皆有年月無日趙師□以下亦是有年月無日似應移趙師□二十人於添倅之內今仍其舊附著其說於此唯郭磊卿以下六人仍有日似其說亦未安耳
第四十二葉原七十八葉陽八行曾桌至陰六行皆係淳熙十五年三月初三日至開禧元年四月二十九日職官與前葉趙師□以下九人年月相複陰六行林谷滿日卻與柴幾到任月日同
第四十五葉原八十葉陰四行鮮于价注除□監登門檢院監字上脫一字登聞改正
第四十七葉原八十二葉陽二行至六行原有闕文
第五十葉原八十五葉陰三行於是士無權與之歎前廓日人七百當是士無權輿之歎前廊日人七百今改
第五十一葉原八十六葉陽四行注賜呂蒙正以下及並賜袍笏及字下脫第字今補
陽五行注又 御詩御字上空一格
第五十七葉原九十二葉陰三行本待問牓查萬姓統譜屋韻木待問隆興初進士第一是木誤本今改
第五十九葉原九十五葉陰十行趙築夫疑是宋季三朝政要之趙(上竹下政)夫
第六十二葉原九十七葉陰六行遂歷禮宮以徵猷閣待制還鄉里案當是遂歷禮官以徽猷閣待制還鄉里今正
第六十三葉原九十八葉陽三行興所以啟悟君心者興宜作與今改
圖經卷第二第一葉至卷二止原作一百葉至一百二十八葉
第五葉原一百四葉陰七行林師說注因以獲(仃去丁改兄)從慶轉通直郎案因以二字必有一衍文(仃去丁改兄)字書不見疑是仉字
第七葉原一百六葉陰四行何武仲下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下應有任滿字
第八葉原一百七葉陰八行呂延年下除軍器監主講查宋史職官志軍器監祇有主簿今據改
第九葉原一百八葉陰七行杜林下當年九月二十八日下應有任滿字
第十二葉原一百十一陰七行十處買樸案宋史作買撲本書下亦作買撲今改
第十四葉原一百十三陰一行至四行原闕字
第十七葉原一百十六陽七行仁宗御飛帛書當作飛白書 皇太后以下施利興義澄劄子興字不解
第二十葉原一百十九陽六行詔山注南唐李王景保大士年疑是李主景保大七年其寇果漬定是果潰今改
陽九行注迺旌其廟表于朝忠烈太字陳晟云云按忠烈是隋司徒陳之封太守陳晟上加此二字不解
陰一行注祀夫二字疑是祀天今改
陰五行注詔徙之當是詔從之今改
第二十一葉原一百二十葉陽六行注宣和二年云云原在此處似格正文奉敕加封文氣
陽九行注按新定雜記舊本云云似是前鎮甯侯廟注已有城下正臨土地廟語亦難解
第二十二葉原一百二十一陽一行土團兵士鎮銅官山江女柅制衢信黟歙此處疑有誤字
第二十五葉原一百二十四陰三行注已有祠廟門應是已見今改
第二十七葉原一百二十六陽七八行乞充旅生池詎今不廢當是乞充放生池距今不廢今改
第二十八葉原一百二十八陰十行取帛聘不就句疑
第二十九葉原一百二十八陰六行烏龍 廟碑以下原闕
圖經卷第三第一葉至卷三止原作一百二十九至一百四十九葉
第三葉原一百三十一陽九行宣化里下原闕二里
第九葉原一百三十七陽五行遞年往賣五百斤案前作遞年住賣今改
第十葉原一百三十八陽二行認還名課錢外名字當是各字今改
第十一葉原一百三十九陽九行及三十開以上者當是三十閒今改
第十六葉原一百四十四陰七八行而此廟之神疑為地也地字當是坦字今改
第十八葉原一百四十六陽六行今觀山形盤(石尊)案當作盤礡今改
陰二行觀察使縣改今名案前作觀察使牒改今名今改
陰三行重阬山山有二院故以名謹案
一統志亦作重阬元下有二阬是二院字為二阬之訛今改
第十九葉原一百四十七陽四行洞澈隨深淺皎鑑無冬春案沈隱侯集作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存異文